
和朋友在餐館相聚,吃張大餅子嘗嘗鮮。這種大餅子雖由玉米面、黃豆面、大米面三合面精細加工,倍加調料,但吃起來總覺得沒有小時侯媽媽用苞米面粗制而成的那種大餅子有滋有味。
老年人在一起閑談,談什么都沒興趣,但一說起孩提時的故事,每個人的情緒便立時亢奮起來。上樹掏鳥窩,下河摸魚蝦,到工廠大墻外檢煤渣……從牛背上摔下來,在草地上打個滾便又爬上去……眼前幻現出的總是那些無憂無慮、無拘無束、光著腳丫滿街跑的孩子娃的身影。
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去的事情在頭腦中的輪廓仍然清晰如故。懷舊的情緒越來越濃,逝去的歲月有如村前那條小河,蜿蜒地在眼前流過,激動不已地捧起幾朵晶瑩的浪花,洗去沉重,洗去滄桑,洗去世俗的污濁,讓一顆純真的童心永不泯滅。
懷舊是人類的一種情感共性。不管過去的生活如何含辛茹苦、黯淡無光,今天的生活又是如何輕松如意,燦爛輝煌,過去的事情總讓人難以忘懷。八十高齡的老人說起小時侯的事情常常記憶猶新,而幾天前發生的事情卻常常忘記得一干二凈。我們走進裝修豪華、燈光閃爍的高樓大廈,往往會想起老奶奶那只有一扇窗子的小茅屋。我們坐上火車、飛機外出辦事或旅游,往往會想起跟著老爺爺坐著牛車在崎嶇的山路上去趕集的情景。逝去的歲月,都注定要編入我們生活的履歷,在記憶中長期貯存,而且是永遠永遠,直至生命之火熄滅。
懷舊情緒似擋不住的風,充溢在社會的每寸空間,更似一場春雨,滋潤著老年人的心田。社會越是現代化,人們越是要返樸歸真,向往自然。于是,人們便迫不急待地追憶那逝去的歲月流水,唱懷舊歌曲,寫懷舊文章,修懷舊建筑。昔日不登大雅之堂的山菜野果,如今不僅堂而皇之地端上老百姓的餐桌,而且成為高級賓館、酒店的必備菜肴。
詩人杜甫在千年前就發出過這樣的感慨,"結歡隨過隙,懷舊益沾巾".其實懷舊的不單單是那些多愁善感的文人,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在念念不忘過去。在懷舊情緒的影響下,我們喜歡去翻閱一頁頁發黃的歷史,找尋我們曾經留下的那一串深深淺淺的腳印。翻閱歷史,是為了不忘歷史,找尋過去的腳印,是為了踏出更加堅實的步伐。所以,懷舊并不是對舊事物的完全留戀,而是對著"過去"這面鏡子來匡正自己日后的行程。懷舊不守舊,思古不泥古,這便是人類懷舊的最基本出發點。正象我們想吃大餅子、野菜,不是要回到那個年代,而是想怎樣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一樣。
懷舊,是點亮老年人心窗的一把金鑰匙,更是烹調現實生活的一味佐料,在進入老年社會的今天,這味佐料尤為耐人咀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