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剛過,村子一下子就冷落下來。春天悄然而至,卻讓人找不到一點快感和暖意。
一場轟轟烈烈的回鄉潮像是進站的列車轟然而至,然后又悄然離去。過年喜慶的熱烈豐盛酒席已經撤離,剩下只是村子上一片狼藉。東家閉牖,西家關門,一把鎖成就看家護院的使者,靜靜地守衛森森的住房。
三月,一絲不掛的陽光不冷不熱地圍住了村莊,青瓦粉黛的深巷,幾個老人不緊不慢一拔一拔地攤開往事,曬著家常。
挑開沉寂落寞的帷幔,不知不覺地一枝桃花伸出了墻外,嫵媚的笑容勾起人們無限的向往。
于是2019年3月31日這一天,我們懷揣著詩心,王安信、黃平、蘇更生、裴東升、洪建科等我們一群文友乘上雙休日的“艦船”,在無為縣昆山鄉石門村馬鞍山“登陸”,信步山嵐曠野,索性里探尋大自然的春天通道。
高山藏仙闕,深水出蛟龍。一干人還沒進入馬鞍山就被山里人神奇的傳說給迷住了。相傳遠古時期,安徽無為縣西南鄉牛埠鎮昆山鄉一帶曾經是南海的海梢,二郎神奉玉帝懿旨為了拯救一方百姓,騎著銀合馬,揮動神鞭趕山填海締造良田,途徑昆山鄉石門村時丟下一只馬鞍,后來這只馬鞍就長出了一座大山,山形與馬鞍極為相似,當地百姓為了報答神恩就把這座山取名為馬鞍山。撲朔迷離的神話激蕩心田,登山覽勝的也愿望更加迫切。
三月的曠野,蒼天一碧,遠山如黛。四周蔓延的山間小路,無論走向哪,那里都是綠草如茵;無論走向哪,那里都是鳥語花香。山間清新的空氣,靜謐的山林,恬淡怡情。
漫步山坳,星星點點的油菜花雖然也是花香四溢金黃的一片,但布局遠沒有多年前那種連綴在一起花潮涌動、鋪天蓋地的氣勢,已然是剪去了一半的春色:一半兒花在城市開放,一半兒花留在了山鄉。于是惜春之情油然而生。
走進石門葉村,山里人三三兩兩的住房,稀稀拉拉地在叢林遮蔽中或隱或現。小橋流水人家炊煙裊裊,莊前屋后桃紅柳綠、干凈整潔,花繁葉茂的四周安靜祥和,白墻黑瓦的簡樸建筑構建出山里人“世外桃源”寧靜生活。迎接我們是村口那些一株株熱情的樸樹,它們伸出長長的枝椏,款款地招手致意。
那些曲虬多姿的一株株樸樹矗立在村口,皸裂的樹皮,黑坳坳的枝蔓,像是留守山鄉看家護院又上了一定年紀的村民,無論是山風呼嘯還是大雨滂沱,它們都是根連著根、心連著心,永遠舍不得離不開這片生它養它的土地。
村頭有一棵水桶粗的樸樹特別引人注目,筆直的干纏繞著三兩根綠色藤蔓,扭扭曲曲攀援而上。少不得樸樹要“送上鞍馬走一程”;當然,那藤蔓自然也是不甘寂寞,借力發揮——或巨龍騰飛,或鳳凰展翅,宛如刺青的少女裊裊娜娜,讓人百看不厭。
陽光穿過枝椏形成一道道光斑,灑在草地,也灑在我們的身上,暖暖的,心中那些不愉快的陰霾早就被陽光葳蕤的暖意融化得煙消云散。
茂林修竹,杜鵑紅遍,山上山下春意盎然。“笑指行人皆入畫,不知同是畫中人。”走進春天,感受大自然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在“天人合一”自我陶醉和心靈凈化中,積極向上,奮發有為。觀景賞花、流連忘返,我們選擇了村東頭一棵百年的皂莢樹,七個文友站在一起拍下“千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珍貴合影。
本期編輯:裴海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