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曹曉會
提起煤油燈,現代人很少會有印象,只有五六十年代的人還會想起它。可以說這是那一代人永遠不會磨滅的記憶!
在初中歷史課本中有關于原始人鉆木取火的介紹,自從發明了火我們的祖先就再也不懼怕漆黑的夜晚,他們可以在居住的山洞點起松明火把,也可在山林曠野燃起篝火,火光照亮了人類的世界!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人類的照明工具在隨著人類的文明進步發生著變化。
在我的記憶里我看到的第一眼光明,就是一盞飄忽閃爍著的煤油燈。昏暗的燈光下母親慈愛的臉,姐姐欣喜的笑顏。
記得姐姐常常會在燈影里做著各種手勢,于是墻上就會出現汪汪的小狗,正在打鳴的公雞,蹦蹦跳跳的小兔子……真是太神奇了!
小時候我的膽子小,一到晚上自己都不敢下炕,總覺得在黑暗的角落里藏著大人故事的狐貍精,妖怪什么的。有時要出去也得姐姐端著煤油燈在前面帶著我,即便這樣我還是常常會被投在墻上的巨大身影嚇一跳!
煤油燈的記憶真的是太遙遠了,從我記事兒到現在已經過了半個多世紀。半個世紀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是那么的遙遠,而我卻如昨日般清晰的印記在腦海,因為那是我的童年,我的整個童年都記錄在那盞小小的煤油燈里。
小時候我的身體比較虛弱,常常生病,每次生病都會做惡夢,總是夢到自己掉進深不見底的黑洞,于是嚇得大哭,據說總是在半夜大哭,哭聲特別瘆人。不知哭了多久,我才醒來,發現自己正伏在媽媽的懷里,媽媽輕輕的為我擦拭著滿臉的淚水和汗水,輕聲地對我說,不怕,不怕,你看燈亮著呢,什么妖魔鬼怪都不敢見亮的,它們一見到燈光就都跑的無影無蹤了。我望著用棉條做燈芯,用一個類似鋼筆水瓶的玻璃瓶裝著煤油的小小油燈,燈芯結著燈花,燈火在不停地跳動著,內心的恐懼慢慢的消失了。媽媽看我安靜下來就輕輕地拍著我,給我講起了油燈的故事。有個小伙子從小就沒了爹娘,是鄉親們一口水一口飯的把他喂大。小伙子長大了就給地主做長工,他沒有忘記鄉親們的恩情,誰家有個大事小情他都會跑去幫忙。一天晚上有人敲門,小伙子打開門一看是位老奶奶,只見老奶奶衣衫襤褸骨瘦如柴,小伙子趕緊把老奶奶讓到屋里,把自己唯一的一碗菜粥端給老奶奶吃,一問才知道老奶奶孤苦伶仃一個人,靠討飯為生,他想自己從小也沒個親人,就把老奶奶留下來跟自己過吧。老奶奶好像看出他的心事,自己就說,孩子奶奶不想走了,就留下來給你看家望個門行不?小伙子高興極了,上前就給奶奶磕頭說奶奶以后我就是您的親孫子,讓我來孝敬您!自從有了奶奶小伙子的家也有了生氣日子過得好多了。可是有一天,老奶奶病倒了,她拉著小伙子的手說,孩子奶奶不行了,奶奶沒有什么好東西,只有一盞煤油燈留給你,奶奶不在了就讓它陪著你吧,以后有什么心事就對它說,奶奶就能聽到。說完奶奶閉上了眼睛永遠的離開了他。
奶奶走了,家里又變得冷冷清清,小伙子每天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有那盞煤油燈.他記得奶奶的話,有什么心事都對著燈述說。一晃小伙子長大成人到了娶媳婦的年紀了,可是一個窮小子哪有姑娘愿意嫁給他呢!這天晚上小伙子想起來自己的親人,想到自己的終身大事心里難受,對著煤油燈述說起自己的心事。不知多久小伙子竟伏在桌子上睡著了。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仙女從跳動的燈芯里飄飄然走了下來,對他說我給你當媳婦吧。小伙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仙女微笑的對他說你睡吧我去給你做飯去。小伙子一覺醒來還在回味著夢里的沒事兒,一睜眼看到飯桌上熱騰騰的飯菜,他趕緊四處尋找是誰給自己做的飯啊。可是屋里屋外除了他和那盞煤油燈什么也沒有!連續幾天都是這樣一睜眼就有熱騰騰的飯菜在桌上。他想起了那晚的夢境,他決心弄個究竟。到了晚上他早早的就睡下了,他告訴自己天亮前一定要醒來看個究竟。第一遍公雞叫了,小伙子偷偷睜開眼睛看到有身影在灶臺前忙碌呢,一股飯菜的香味撲鼻而來。小伙子不敢驚動,偷偷地觀察著。這時第二遍公雞叫了,只見那個窈窕的身影快步的跑進屋來,輕輕一跳就跳進了煤油燈里。小伙子明白了,這是燈里的仙女下凡啦!小伙子有了主意,想把仙女留下來給自己當媳婦。有一個雞叫二遍的早上,仙女急匆匆地跑到煤油燈前,縱身一跳,卻跳到了小伙子的懷里,再也回不去了,于是小伙子就跟仙女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記不清多少次夢魘中驚醒,只記得媽媽溫暖的懷抱就像我人生的港灣,在媽媽的懷抱里我會睡得特別安穩,不記得自己那些駭人的惡夢,只記得在燈下媽媽講述的動人故事……
煤油燈散發著昏暗的光亮,但每晚一家人在燈光里看書,做家務,玩耍,日子過得其樂融融!
最高興的是過大年。二十三小年一過,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碌起來。掃房刷墻,把一年的灰塵通通掃掉。蒸豆包烀豬肘把最好的東西都一股腦的在正月里消滅掉,養足精神來年還要在地里干活出力。每天晚上母親都會在煤油燈下縫衣做鞋,她要讓每個孩子過年時穿上新衣新鞋,這都要靠媽媽那雙靈巧的手一針針一線線的去縫制。我曾在半夜醒來,看到媽媽在燈下穿針引線為我們趕做新衣的身影,燈煙把媽媽的鼻子和頭簾熏得黑黑的。穿上新衣的孩子們就知道向小伙伴們炫耀自己的衣服多么合身又漂亮,她們哪里知道媽媽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夜以繼日的忙碌!大年三十,孩子們換上新衣新鞋歡天喜地呼朋引伴的玩去了,我則喜歡去鄰居家看年畫。
年三十晚上家家都把年畫貼滿墻,這也是我最享受的時刻,姐姐帶著我挨家挨戶的去看年畫。每一家的年畫都不樣,老年人喜歡五子登科,連年有余。一群娃娃抱著蓮子,或者一個娃娃抱著一條大鯉魚,或者二十四孝的連環畫。年輕人喜歡連環畫,每一張畫里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或取材小說,或取材當時宣傳的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跡。印象最深的是《龍梅和玉榮》,《小兵張嘎》,《黃繼光》……鄰家嬸子見我看得認真入神,都會為我端來油燈,或者點上一支過年才能用的蠟燭為我照亮。
那時的農村,煤油燈是最普遍的照明工具,煤油燈也分幾等的,最低的是沒有燈罩的那種一個小玻璃瓶子里面有一根棉條做燈芯,中檔的是帶個小玻璃罩的,好處是燈煙不會飄到罩外,比較環保,最高級的就是保險燈了。保險燈的燈罩像一張大荷葉,掛在房梁上把整個屋子都照得通亮。
正月里是我家最熱鬧的時候,父親從縣城回來了,姥爺也來我家過年,親朋好友都聚在我家,大家坐在熱炕頭上聽父親講城里的見聞,國家大事,品嘗父親帶回的“好煙,好酒”。到了晚上炕桌上點一根蠟燭,人們圍坐在桌子旁開始聽書。說書成員是我姥爺,我父親和母親組成。那些泛黃的用小布匣裝著的古書,有的是姥爺帶來的,有的是母親從村里借來的。書中的故事由姥爺他們演繹成了說唱形式,曲調也是自創,抑揚頓挫,也是余音繞梁,特別有感染力。姥爺的嗓音清脆洪亮書中人物喜怒哀樂,正派反派,善良邪惡都從唱者的聲調中表現出來姥爺最拿手的是《楊家將》,《岳飛傳》。聽者會隨著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時而拍手稱快,時而低聲啜泣,時而仰天長嘯。父親唱腔渾厚,李逵張飛的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母親總會選那些傷感的,悲情內容。記得說《五元哭墳》《棒打蘆花》的時候在場的幾乎都淚眼婆娑,為此后媽的形象總會成為孩子們的最怕。記得母親這時總是懷里抱著熟睡的嬰兒,一只手舉著一本發黃的古書,另一整個手輕輕拍著懷里的嬰兒,這獨特的催眠曲讓孩子睡得格外香甜!他們時而慷慨激昂,時而輕聲細語,說一段又唱一段。你說唱累了下一個就接下來,每天大家都要很晚才戀戀不舍地散去,內心期待著明天晚上的且聽下回……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中國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發明的照明工具更是達到了難以想象的程度!可是,每每在恍如白晝的燈光下,我還會時時的想起故鄉,想起煤油燈,始終不能忘懷煤油燈那恍惚微弱的燈光,燈光里媽媽給我們讀書的聲音,和為我們縫補衣衫的身影。那個年代留給我的不都是苦澀的不堪回首,還有那些永遠溫暖內心的,任無情歲月也不能磨滅的美好記憶,也許,這就是我的故鄉,我的親人留給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作者簡介:曹曉會,女,滿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