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常說蒙元,意思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的確,元帝國是由蒙古人建立的,然而元帝國確不是蒙古人的全部,他們本來可以擁有更多、更大的土地。
蒙古族與漢族的嫡長子的繼承方式不同。作為一個游牧民族,成年的男子外出打獵,習慣留下幼小的孩子在家,稱做“幼子守灶”,因此最初的繼承方式幾乎與漢族相反,每個家族都是由最小的孩子繼承,如成吉思汗西征時,就把術赤、窩闊臺等兒子派出去打仗,只留下小兒子拖雷在身邊。成吉思汗還在征途中,死亡非常迅速地降臨了,那時候繼承人窩闊臺遠在千里之外,于是他便遺命小兒子拖雷監國,這多多少少就有“幼子守灶”的影子。
不過當帝國越來越大,這種方式已經不再適合,試想征戰四方的將軍要把所有的東西交給無功在家的小子,任誰也無法認可,這樣便無法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因此,“幼子守灶”被另外兩種方式所代替:指定和推舉。指定是指前任大汗說明繼承者,推舉則是由蒙古各部族首領召開忽里臺會議決定,這是蒙古族的重大會議,也叫大朝會。蒙古是由各部族形成的聯盟,這兩種方式是同時存在、分別進行的,前者保證繼承者的血脈正宗,后者則保證新繼任者會獲得所有部族的支持。窩闊臺就是成吉思汗指定,再由忽里臺會議表決通過的方式繼承汗位。蒙哥雖是拖雷之子,然自幼由窩闊臺養大,南征北戰,功勛卓著,他又是成吉思汗血脈,因此,前有窩闊臺指定,后有忽里臺大會推選,他名正言順地成了蒙古世界公認的大汗。(稗史中說窩闊臺患病將死,拖雷向上天祈禱以身代死,不久,窩闊臺病不治而愈,而拖雷確無病亡故,因此窩闊臺為了感激兄弟救命之恩,將汗位傳于蒙哥。雖不可盡信,但他對蒙哥事事栽培,視如己出卻是千真萬確。)可是他死得太倉促,無法指定繼承者,那蒙古帝國會走向何方呢?
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東起蔥嶺與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灣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臘,北抵黑海及阿姆河,是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亞歷山大在籌備遠征時突然病亡,并且未明確他的接班人,導致將領們紛紛擁兵自立為王。帝國從此分裂為四個國家:卡山德駐兵馬其頓、利西馬科斯占據小亞細亞、托勒密統治埃及,以及塞琉西擁有敘利亞。
蒙古帝國與之極為相似:擴張的速度快,征服的疆域廣,統治的時間短,最高統治者突然死亡。沒有時間來消化征服的領土,也沒有時間來同化治下的人民,僅僅靠外部的強力糅合在一起的帝國,在蒙哥汗死亡后,突然失去了外力,便如同亞歷山大帝國一樣,迅速分裂了。忽必烈沒有獲得蒙哥的指定,也沒有獲得忽里臺會議的支持,而是馬上放棄了攻打襄陽,立即回兵,依靠強悍的實力打敗了獲得忽里臺會議支持的阿里不哥,名義上獲得了蒙古帝國的統治權,可他沒有遵循繼承制度的舉動,也導致了帝國的分裂。術赤長子拔都在今匈牙利、波蘭、烏克蘭、俄羅斯歐洲部分建立了金帳汗國;拖雷三子旭烈兀在高加索、伊朗、伊拉克等地建立了伊利汗國;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在西遼舊地,包括天山南北及阿姆河、錫爾河之間建立了察合臺汗國。金帳汗國與察合臺汗國支持阿里不哥,伊利汗國支持忽必烈。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后,金帳汗國與察哈臺汗國各自獨立,依舊不承認忽必烈為蒙古大汗,只有伊爾汗國承認忽必烈的蒙古大汗地位,蒙古帝國隨之解體。此后忽必烈雖占有了原金國所有的土地,改國號為“大元”,吞滅南宋,建立元帝國,定都燕京,稱大都,但是他的權力仍然僅限于東方。分裂出來的幾個國家相比與蒙古帝國,實力大大縮減,再也無力擴大版圖,反而被周圍國家逐步蠶食,最終走向滅亡。而忽必烈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重視農業;保留了宋朝的機構和行政官員,重用漢臣,采用漢法,建立各項政治制度;并且力圖與儒家保持良好關系,元朝的名字便來自《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從他開始,蒙古帝國的元帝國部分慢慢漢化,逐步與中原其他的漢族王朝趨于一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