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釣魚城的出現是在他死之前的幾十年,是當時的駐守將領余玠,根據冉琎、冉璞兄弟的設計而建。可為何建城,建什么樣的城,為什么在這個城方建城,時間還得往前追溯。冉氏兄弟來自播州,也就是今天貴州的一部分,而播州的楊氏政權,從唐代楊端割據開始,名義上隸屬中央,實際上卻是地方軍閥政權,享有自治之權,儼然“國中之國”,歷經唐、宋、元、明四代,共734年,幾代中原朝庭都無法攻克播州,只能與其妥協。若非末代海昏侯楊應龍荒淫無道,自毀長城,明代能否收回播州還是一個問號。而播州政權之所以能夠割據如此之久,除開與當地原住民的關系和睦,還與其政治中心一海龍屯有關,貴州一帶多山少平原,
主席曾有詩言道:“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海龍屯即建立于遵義城北的龍巖山巔。它是政治中心,更是軍事堡壘,北、東、南三面有河水圍繞,臨河處全是絕壁,僅東南面一條小道通往山頂。這條小路中間有六道關卡,依次屹立。在山的腰部是第一道關隘,南北面各有一處關口,兩關間連接著長四百多米的高大城墻,墻的前后有狀如天梯的臺階,是上下必經的唯一通道。在山的胸部是第二層險關,利用半崖上的天然石壕鑿為城門。門口則是是在懸崖上開鑿出來的一條通道,如棧道一般,寬二到四米,僅容兩人并排通過。在山的肩部是第三道關,關頂上有三座大拱,撐出巨大的城門,是進入屯頂的必經之路,路旁有深三百多米的溝壑。屯后山下自西而東依次有三關拱衛,兩兩合圍,中間空出來的部分形成兩重甕城的格局。海龍屯中部和頂部則比較平坦,其王宮面積就達兩萬平方米左右,其余還有大門、儀門、庭院、大堂、二堂、后宮等。屯中后部還有點將臺、校場、兵營、寺廟等建筑,街道、民舍一一具備,與一座完整的城市沒有兩樣。
冉琎、冉璞兄弟正是由播州楊氏推薦給余玠,他們提出筑城考量時,內心是否以海龍屯為藍本,我們可以來看一看釣魚城的格局:釣魚城處于嘉陵江、涪江、渠江的匯合口,在三江的懷抱中,沿著嘉陵江邊走,在陡峭的岸邊是堅固的城墻,城墻上有了望孔、炮臺口,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沿著狹窄的棧道而上,左倚懸崖絕壁,右臨萬丈深淵的嘉陵江,中間則是釣魚城八座城門中最為宏偉的第一道險關-護國門。門后是南宋后期釣魚城軍民在巖壁上開鑿的一條棧道,名曰:“上天梯”,陡致五十度左右,寬則僅容兩人通過。關上還有幾十處凹口,以放置火炮,遠攻對岸。登頂釣魚城,則是一塊廣闊的平地,軍營、衙門、寺廟、街道、兵工作坊與耕地等陳列于此。這就幾乎與海龍屯格局如出一轍。海龍屯能歷時數百年,面次十倍甚至百倍之敵,依然屹立不倒。釣魚城也是如此,蒙古軍隊圍困三十六年,就連護國門都沒有攻破。說是固若金湯,絕不為過。
防御除了靠城墻和兵器之外,更重要的是人心和糧草.此時的南宋,已經是木朽蠹生,中央政府根本無力支持,因此釣魚城既無援兵又無糧草,那又如何保證人心不散糧草充裕呢?這個原因也要回溯更久,據此一千多年以前的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寫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雖然直觀上描述的是世外桃源,但也是基于當時社會中存在的一種情況,即塢堡家族防御體系。五胡亂華,中原一片狼藉,陶氏云“避秦時亂”,即是躲避符秦、姚秦戰火。當時,晉王室左遷,衣冠南渡,于是無法遷徙的北方世家大族便招募私兵,結塢堡自保。(塢堡,又稱塢壁,是一種民間建造的防衛性建筑,大約形成形成于西漢末年王莽亂政之時。當時社會動蕩不安,地方豪強為了自保,紛紛構筑塢堡營壁,抵御外敵入侵,功能與歐洲城堡類似。塢堡真正開始大范圍流行還是在五胡之亂后,北方盡數落于胡人之手。一部分走不掉的漢人,就聯合宗族鄉黨,修建塢堡,據險自守,抵抗殘暴的胡人。)塢堡并不僅僅是一處防御體系,更是一套自給自足的社會系統,“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好幾代人,可以共同生活在這個體系之中。如果走上釣魚城,同樣可以發現這這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田地,有民房,有衙門,有街道,甚至有廟宇,幾乎就是一個完整的社會體系。這樣的防御模式不僅完全實現了物資的自給自足,更重要的是給里面的人提供了一處完善的避風港。釣魚城從初建到開始抵御蒙古進攻的二十余年間,守城軍士駐扎在此.家眷親屬也逐漸移居過來,提供了后勤保障,又提供了新的兵源。
久而久之,這里變成了軍民一體的家園,這里軍民最多達十幾萬人,士、農、工、商不一而足。無論遠在千里之外的臨安政府無論如何朽壞,這里人們的里所記掛的,始終只有這一城之地,他們的父母、妻兒都在此處,家即是城,城即是家。再者一旦城破,蒙古人又有屠城的惡習,兵士們守城的決心必然堅定。即使之后因為蒙古人的反間計,導致名將王堅調離,可釣魚城的防御卻絲毫沒有松動。在里面的每一個人都報著誓死衛城的信念,人同此心,攻或許不足,守卻是有余。
釣魚城沒有被攻克的理由,同樣,蒙哥的死亡也并非必然發生。說是運氣也好,天命也罷,他的死亡確實是來臨了。在死亡面前,就是皇帝也沒有任何話語權。可他治下的蒙古帝國,從這一刻起,卻要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