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高原麥客
要說,最近幾天也沒有什么值得高興的大事,可覺得內心塞滿了莫名的幸福。
都說人到中年,會遇到職業的瓶頸,社會的壓力,各種紛擾的瑣事,會讓人無比焦慮。我沒有這種感覺,反而越來越覺得,現在是最好的年齡,最好的狀態,最好的時機。
先分享一個心理課上聽到的故事,名叫《高二男生的完美七天》。說是有一個高二的男生,看上去唯唯諾諾,有些駝背,屬于那種極沒有自信的男生。從小到大,他就一直這樣活著。17歲上高二的時候,在一次勞動周里,有那么七天的時間里,他卻體驗了一次為自己而活的滋味。
班主任宣布勞動周后,他整個身心徹底放松下來。他內心告訴自己,終于可以不學習了。以前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都是被家長和老師管著,這回那些條條框框在他的大腦里全部失效。
走在路上,他頭腦里蹦出一句話:你們喜歡我也好,不喜歡我也好,我就是我。這是說給周圍人聽的。接著,他的大腦里又蹦出第二句話:你愛我也好,不愛我也好,那是你的事。這是說給女朋友聽的。老師讓他管自行車棚,他的大腦蹦出第三句話:我就是我。突然間他感覺自己背不駝了,并且身影瞬間高大起來。
而后邊跟著那兩個男生,都變成了他的“馬仔”。那一刻,他覺得自己的頭頂閃耀的類似于黑社會老大的光環。
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是,鄰班的一個男生在自行車棚丟了一塊手表,被他撿到了。而那位丟手表的同學,屬于學校里“大哥大”式的人物,并沒有把他放在眼里。要放在平時,這位高二男生一定會為了討好,把表送過去。
但這次他沒有,因為這位大哥曾經欺負過他,他要報復一下他。消息很快傳到大哥的耳朵里。這位大哥,不但沒有找他麻煩,還主動找他講和,并且請他吃了頓飯,為以前的事情主動向他賠情道歉。
女朋友過來找他,本來是他追人家,但這次女朋友看他的時候,就像看一位男神,愛的不得了。他看見黑板上寫的字,一個個都閃閃發光,就像刻在他心里一樣。到第八天的時候,這種完美的感覺,降到了零點一下。
這個故事,我看過至少不下七八遍。每次看,都有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雖然和上面的故事大相徑庭,但那種完美的高峰體驗,真真切切的在現實里出現過,而且不止一次。有人把這種感覺叫:高峰體驗,也有人稱為“心流”。而在這幾天,我就經歷類似這種感覺。
前一段時間,實在感覺生活無趣的很。工作上的繁忙和瑣碎,壓的人快喘不過氣來;并且來自成長上的煩惱,各種付出和刻意練習,并沒有收到預期效果。和兒子之間的沖突不時發生,其實我也不想這樣。仿佛感覺自己,是天底下那個活的最糟糕的人。
也許老婆說的對,男人和女人一樣,一個月總有那么幾天,會迎來各自的生理周期。只不過女人表現在身體上,男人表現在情緒和思想上的。只有這幾天,男人異常敏感,任何外界細微的變化,都會引起男人情緒上的波動,時而大發雷霆,時而頹廢至極。
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即使春意怏然,陽光明媚,內心里卻早已陰云密布,細雨紛飛。情緒是一個人的晴雨表,所有的不快,不幸,不開心都寫在臉上。從前天開始,這種壞情緒,一點點在好轉。到今天,一切仿佛都煙消云散。”高二男生的完美七天“的感覺,再次不期而遇。
第一件事就是,昨天早晨做口語練習,朗讀文章的時候,感覺從未有過的流暢。眼睛看著文章,而那些字不像是讀出來,更像是從嘴里飄出來的。整個的閱讀過程,很少出現停頓和讀錯。聲音恢弘而嘹亮。第一次發現,自己的聲音竟如此感染有力。
特別是昨天下午,被演講群里的班長,安排做“頭腦風暴”的自由演講時,不但沒有絲毫的恐懼和緊張感,而有一種急切想要表現自己的欲望。雖然在線發揮,但要放到平時,怎么著也要推托一番。一遇到這種事情,依然不能克服心理上的緊張情緒。
而這一次,卻發揮出奇的好。三十分鐘的規定時間,從一開始,我就表現出很好的會話能力,普通話溜溜的標準。無論是列舉事例,自我反思,或者發自內心的感激,大腦與嘴配合的相當默契。第一次脫稿演講,但得到主持人高度評價。
在學英語的時候,單詞也不再顯得艱澀難懂,而像一個個古怪精靈,都眨著眼睛朝我發笑。就好像,我不是在學英語,而是玩在玩一場升級打怪的游戲。有幾個單詞,竟然被我輕易的猜出來。一個星期的學習任務,被我用半個小時,全部搞定。
今天下午,就在寫這篇文章之前,用強力研讀的方式,一邊閱讀,一邊做讀書筆記,效率之高,連自己都吃驚。以前,閱讀一篇文章,需要大半天時間。今天不知怎么回事,無論是閱讀,還是做讀書筆記,思路異常的清晰。從文章的結構,套路,風格,到主題思想,能很容易吃透作者寫作的目的。看完后,甚至能畫出思維導圖。
現在真正做到,對一本好書里的重點知識,全部吸收,并融會貫通。甚至在閱讀的過程中,竟然體驗到一種舒暢的節奏感。
昨晚睡在床上,那種一次次被幸福敲門的感覺,就像電影一樣在眼前閃過。原來一切都挺好的,雖然四十多歲,但對于成長,依然像孩子一樣充滿渴求,充滿好奇心。真希望,這種感覺能來的再猛烈一些,再持久一些。
自從明白自己與別人,與這個世界的差距時,通常大都來自年齡的焦慮。明白的太遲,仿佛年齡就是橫在眼前的橫溝。雖然明白,應該干點什么,也投入全部的精力和時間,也只不過是癡心妄想妄想。那種無力的挫敗感,痛徹心扉。
今年看過兩位老人的故事,讓我汗顏。一位是東北的姜淑梅,65歲才開始認字。看了莫言的小說后,說這樣的小說我也能寫,于是75歲開始寫小說,80歲的時候,已經出版四本小說,本本暢銷,得到文學界的高度評價,多次獲獎。
另一位就是前幾天才看到的,日本硬核老奶奶。60歲開始自學計算機,81歲開始自學Swift,83歲高齡的時候,成為全球年齡最大的軟件獨立開發者,僅用半年時間開發上線一款ios應用,這位叫若宮雅子的83歲高齡開發者的故事,告訴所有的人:年齡從來都不是問題。
再來分析,自己所謂年齡上的焦慮和壓力。我想,更多的是一種外在的因素,例如,我付出了,我究竟能得到多少好處?沒有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做事上,而放在,金錢、名譽、影響、物質的享受上。一個人的成長與年齡沒有關系,所謂的窗口期并不存在。
為什么說是最好的年齡?很明顯,雖然記憶力下降,注意力會被很多事情干擾,這一切,都能通過后天大量練習,補足這方面短板。而優勢是,和年輕人比,成年人有大量“默會知識”,它們沉淀在大腦里,不用思考,可直接調用。
為什么說是最好的狀態?是因為有了清晰的方向和目標。以前茫茫然,只為基本生存,為了度日。到了四十多歲,有能力把自己從日常的繁忙中抽離出來,去做一些至關重要的事情。例如,通過做事情,為生命賦予深遠的意義。例如,對別人有用,讓自己更有價值。也終于有空閑,更多的去思考。
為什么說是最好的時機?是因為你終于不必為生存,廉價出售時間。無論是社會,還是組織,為奮斗者提供了更寬松的環境,更大自由的空間。對于天才和普通的勤奮者,機會的幾率一般大致相同。
我甚至覺得,如果不刻意練習,不勤奮努力,也不可能有高峰體驗。有人說四十歲是一個收獲的年紀,是一個沉淀的年紀。我只想說,四十歲只是一個開始。用羅胖跨年演講的一句話,作為今天結束語:凡我趕不上的,我就做好準備,到未來等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