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寒料峭,還不是出游的最佳時節。可蟄伏了一個冬天的身心,早已經癢癢地探著頭,尋找一個破繭的借口。終于,在見得“南京.梅花記憶”的召喚時,明知道賞花于我等俗人,本是風馬牛不相及之事,但還是欣欣然地隨團遠行,全然不顧大巴長途跋涉的苦累。
車行長深高速,路旁顯示屏上幾次閃出“江蘇全境交通管制,請繞行”的提示,但看車外朗朗晴天,如果沒有意外,應該不會封閉,也許是過去未曾撤除的提醒吧?
心懷如此僥幸,又忐忑不安地前行。最后,還是在蘇魯交界處,有交警車輛橫停路中,把我們趕下了高速,前方大霧。
先是焦急地等,然后是無可奈何之下的省道慢行,再次駛入高速的時候,已經是上午10:30的光景。
經過如此拖延,比預定時間整整晚到了2個小時。來到南京城時,已是暮靄沉沉,華燈初上。所謂的旅游,注定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了。
01暮色玄武湖
要看玄武湖,先過玄武門。
瞥見城墻上高懸的題字時,腦海里首先浮出的竟是那唐代兄弟鬩墻的慘事。明知道是發生在千里之外的長安,但那愁似東流江水的后主李煜,卻的的是在這門里小洲上幽禁的,那婉約的春花秋月,應該早已不堪回首了吧。
同行的熊先生曾經暢游過這里,自告奮勇地給我們介紹:作為東吳訓練水師的場所,玄武湖屢經建設,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也是中國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和江南地區最大的城內公園,被譽為"金陵明珠"。只可惜,我們來的太晚,時間有限,湖上泛舟已無可能,僅能夠沿古城墻一帶湖邊溜溜,算是管中窺豹。
暮色里,看不到玄武湖全貌,舉目遠望,但覺煙波浩渺,水天開闊。湖心處的幾個小島,青蔥一片浮在水間,遠遠望去,朦朦朧朧,隱隱約約,透出宋元山水畫的影子。
通往小島的路旁,那滿樹的燈,昏黃地映在水中,倒拖著很長的尾巴,不安穩地晃著蕩著,有點遠,顯得迷離。岸堤的垂柳,還沒有顏色,只絲絲長枝,微風中輕輕飄搖,弱柳扶風疑舉袂,說的應該就是眼前的模樣吧。偶爾見幾株梅花,盛開的花朵間雜陳著粒粒花苞,嫵媚中平添一抹豆蔻的嬌俏,和我們當地的桃花很有幾分相似。
高聳而古老的城墻,估計是明初的遺留,那一副滄桑與厚重,讓人平添一分敬畏。最愛的是臨墻一片水杉,密密地挨著,棵棵直立,欲與城墻試比高,映著垛口上高挑的燈籠,一片朦朧的紅,與根基處青翠的草色混搭,別有一番情趣。有木質棧道曲折在樹下林間,青苔灰樹,共生于一洼洼淺水中,油然而生涼意,如果是夏夜,徜徉于此,必可消除燠熱。
可今天,我們是無福消受了。
02遠逝的秦淮河
與目前都曾擁有京都之名的北京不同,一說南京,想到的首先是十里秦淮,古老中流淌著悠悠的筆調文風,朦朧中又夾雜著一絲淡淡的憂愁。因此,來南京,秦淮河是不可不看的。
據說,秦始皇東巡時,發現東南有王氣,為保自家江山千秋萬代,隨即派人鑿方山,斷長壟,引淮水與長江溝通,以破其氣,因此南京才有了秦淮河。
是不是確論,我不敢置喙,但很久以來秦淮河就是人文薈萃、商賈云集之處,似是沒有爭議的。歷史上,秦淮河脂粉盈河,香氣彌漫,成為六朝古都最為濃艷的河流。加之河臨貢院,畫舫縱橫,笛韻悠揚,胡琴哀唱,秦淮河又成為文人墨客縱情放浪、不惜灑墨的地方。人們耳熟能詳的也許是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還有李香君的《桃花扇》。
我們去的時候元宵節剛過,秦淮河畔到處張燈結彩,一串串隨風搖曳的紅燈籠依稀還有古時的影子,但那不停閃爍的光柱大大蓋過宮燈的風頭,霓虹燈下“秦淮人家”四字很是惹眼。只是秦淮河畔的商業氣息太濃了,鱗次櫛比的店鋪,擁擠不堪的人流,變幻莫測的燈光,把印象里秦淮河撕得粉碎。
河水暗暗的,綠波依舊,可已聞不到一絲脂粉風流氣息。河中也有船行,是那種常見的畫舫式游輪,在喧嘩里犁開水面,很快地駛向遠方,完全沒有木漿咿咿呀呀,小船隨意東西的意境。
時間是最好的魔術師。想那秦淮河水,悠悠流淌幾千年,如今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不見了那渺渺的歌聲。想來朱自清和俞平伯舊地重游,必會失意那逝去的槳聲燈影。
時光能重來嗎?包括那刻骨銘心的美好記憶?
03沉重的歷史
據記載,周靈王元年,楚國設棠邑,置棠邑大夫,這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開始。后來的兩千多年里,南京有金陵、秣陵、建業、建鄴、建康、集慶、應天、天京等諸多別名,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在此定都,故有“十朝都會”之稱。
如此多的王朝定都于此,應該是有原因的。比較講究堪輿的一位偉人說:南京是“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此佳境也”。國學大師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南京、北京四大古都后,也認為“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可奇怪的是,定都南京的政權,似乎國祚都不長久。明代是久了些,但以南京為都的時間也只有短短的53年。
有人說,南京為都不能長久的原因,是這里殺戮過多,尸骨遍地,陰氣太重。
對此,我不以為然。可是,翻翻歷史,你真的可以看到,戰爭,淪陷,屠城,重建,在南京屢次上演:548年,侯景叛梁,建康居民28萬戶死亡十之八九;1130年,金軍火燒建康,17萬居民,剩下不足十分之一;1853年,太平軍攻陷金陵,百姓死者不下數十萬;1864年,湘軍破城,曾剃頭洗劫天京城,保守估計,死亡50萬人;1937年,日軍瘋狂屠殺,30萬人成冤魂……
好像世界上沒有哪座城市,如南京一樣,曾經是如此輝煌,又如此蒼涼,曾經那么的富庶繁華,卻也屢經人間地獄的輪回。
現在南京街頭,高樓林立,古色古香的建筑隱沒其間,曾經的鐵騎與廝殺聲也已遠去,但總是有一種特別的感受,肅穆,壓抑,好像來自這塊地底下,彌漫在明孝陵、中山陵、孫權崗等諸多墳墓,尤其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周遭的空氣中。
入口甬道處的雕塑,有懷抱子尸的母親,有受辱投河的少女,有捶胸頓足的爺爺,還有伏尸哭泣的孩童,慘不忍睹。紀念館里非常陰暗,壓抑得令人幾欲窒息。默默地看著那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還有那萬人坑里層層疊疊隨意堆摞在一起的尸體留下的根根白骨,不禁為南京人嘆息。看來,生在這里,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苦痛。
外面的場地上,青松綠草,伴著高大的紀念碑,碑身有不同文種的“和平”字樣,和平女神高踞碑頂,左手擁抱嬰兒,右手放飛和平鴿,一派安寧祥和景象。
可是,剛剛從展廳走出,心里怎么也放不下那慘絕人寰的一幕一幕。有時候,和平,不是呼喊來的,而是靠血性打出來的,是用勇氣抗爭來的,是用戰爭和鮮血換來的。只有自己奮發圖強,足夠強大,才能真正擁有難得的和平。
希望民族早日復興,祈愿悲劇不再重演。
最后,需要補充幾句,在南京,我們看到梅花了,幽不減菊而態腴,艷不減桃而格清,香不減蓮而體斂,瓊柯瑤萼,映照嫵媚,確實很有特點,值得細細品賞。
可巧的是,黎明入園,月色朦朧,只聞香氣,不辨花朵,是月下嗅梅。天亮后,大霧彌漫,樓臺亭榭煙嵐中,是霧里看花。半天的時間里,香山居士自度詞總是縈繞在心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意境與我們的遭遇,頗相契合。
原創:沂源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