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印度。
春節期間,我和家人去了一趟印度。當我和別人提起要去印度度假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詫異。在他們看來,印度是一個神秘,甚至有點落后的地方。提到印度,他們就會想起“人身安全”、“階層制度”,以及“包辦婚姻”等等這些比較負面的詞匯。
這些問題誠然是存在的,但我卻一直很好奇一件事,那就是為什么同樣是移民,印度人在美國的職業發展比中國人更好?我在美國待了很多年,發現印度人往往比中國人能更好地融入美國社會。很多美國公司的高層管理者也往往是印度人而不是中國人,譬如谷歌的CEOSundarPichai,PepsiCo的前任CEOIndraNooyi等。他們都在印度完成了基礎教育,在美國讀了研究生,然后開始求職工作,職業發展得很好。但很多中國人,無論是一代移民還是二代移民,則往往只是一名優秀員工,很少能進入一家美國公司的決策層和管理層。
帶著這些好奇,我特意在旅途中觀察了印度的經濟、人文和社會特點,希望為自己的困惑找到一些答案。
我知道,很多人也曾探討過這個話題。大家會說,印度的第一語言是英語,這對他們在美國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不過就我所知,印度的第一語言絕不是英語。我在印度旅游的時候,身邊常常有很多印度人在用我聽不懂的語言交談。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他們民族眾多,語言復雜,很多人一生下來并不是首先學習英語的。更何況,很多華人二代移民和ABC的英語已經完全不成問題了,但他們的職業發展仍不如印度人好。所以,我覺得語言應該不是關鍵因素。
還有人說,印度人特別強勢(aggressive),他們經常互相幫助,非常團結。中國人雖然也喜歡抱團,但實則是一盤散沙,不能互相幫扶。這個想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我更想知道,印度人的個性和成功背后,是否有什么深層次的原因?如今,很多中國家長都非常看重孩子的國際化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國際化的環境中獲得成功,因此也投入巨大。印度的經濟并不比中國發達,可他們卻能培養出更多能在國際舞臺上擁有深刻影響力的人,這不得不讓人深思。
通過這次的印度旅行,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粗淺的想法,歡迎大家一起加入討論。
首先,在回答為什么印度人在美國發展得更好之前,我們可以先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公司的領導者和一名普通員工有哪些區別呢?
我認為作為一位領導者,最重要的是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能夠適應多元化的環境,擁抱不同的想法。
我們進行留學申請的時候,經常提到open-minded和diversity這些詞。某種程度上,這些詞已經變成留學申請中的陳詞濫調了,但其實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它們所代表的含義。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時間越久,我慢慢感受到beingopen-minded的重要性。擁有開放的心態意味著你可以吸納不同的意見,并愿意做出改變,這正是一位領導者所需要的品質。
在印度的短短幾天,我有一個強烈的感受,那就是印度真的是一個非常多元的國家!這讓我覺得印度人或許與生俱來就擁有開放與包容的思想。
印度有著22種邦級官方語言,這些語言不同于漢語的方言,它們是從文字、語法到語音都完全不同的語言。有天早晨,我們看到當地人在整理和分發報紙,他們將報紙按照語言分成幾類,有的語言就連分發報紙的人也不認識,只能憑借多年的工作經驗來做出區分。
印度的多樣化還體現在宗教信仰的多元上。我記得在一個街角,不出50米就能看到一個不同的宗教建筑,有穆斯林教的,佛教的,還有印度教的。不同的宗教符號能在同一個社區、同一個空間共存,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種體驗。
除了語言和宗教信仰,印度人的長相也很不同。我們說,外國人看亞洲人可能長的都一樣,但這一點在印度可不成立。印度人的膚色不同,有的膚色深,有的膚色淺,他們的面部特征也很不一樣。我深深感覺到,印度在某些方面就像歐洲一樣,不同的文化和語言在這里交融,既是一體的又保持著差異化。我相信,在印度長大的人,可能天生就對差異有著極高的寬容度,這或許是這個國家的多元化帶給他們的性格特征。
說起印度人包容開放的心態,這讓我想起以前自己在達拉斯工作時曾參加過的一個活動。我對這個活動印象深刻,是因為它請來了PepsiCo的CEOIndraNooyi。IndraNooyi是印度的一代移民,作為一名女性,她能夠在以男性文化為主導的美國公司里突破重圍,成為公司的掌門人,實在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當時她分享了很多,給我觸動最大的就是她提到了橄欖球。在美國,橄欖球文化非常盛行。她說自己剛來美國的時候,聽到大家經常討論橄欖球,根本插不上話。為此她非常苦惱,于是就回家奮力學習橄欖球知識。直到后來,她說自己能夠在任何時候跟任何人聊起任何有關橄欖球的話題。這件事讓我深受震撼,因為當時我也曾經歷同樣的問題。我們在德勤經常出差,每天一日三餐幾乎都和同事一起度過,而80%的時間他們都在討論橄欖球,我也不得不被動地了解了一些橄欖球知識。雖然我很不情愿地學會了跟別人聊橄欖球,但這個過程并不像IndraNooyi那樣主動和充滿熱情。
與此相對應的是,幾個月前,我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以在美國求職為主題,主要分享如何用美式社交,獲得更多工作機會。我記得在演講過程中,有一位中國學生突然站起來說,“我們為什么要去學美國的東西?我們是中國人,我們很驕傲自己是中國人,沒有必要去學美國人的社交。”當時我真的感覺有點愣住了。他的話咋一聽還挺正確的,而且帶著滿滿的愛國情懷。不過后來,我還是告訴他:“學習別人,并不代表你要放棄自己的東西。學習不同的文化,只是為了讓自己更加開放,能夠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所以,回到包容與開放的心態上,我覺得印度人往往更能擁抱差異,他們愿意去了解、學習不同的文化,并且做出改變。我想,這也是他們能在美國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我覺得作為一個公司的領導者,還需要具備同理心,即愿意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問題。我在印度旅游時發現,印度人的服務意識特別強,同一個品牌的酒店,我在印度的體驗要遠遠好于其他國家。這一點或許與印度的經濟發展策略有關。我們知道,中國的經濟發展首先從重工業和制造業開始,其次才是服務業,這樣的策略解決了很多人的溫飽問題,也使得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大為改善。但印度則正相反,他們的生產和制造業與中國是不可比的,很多農村還處在赤貧的狀態中,但印度的服務行業,尤其是外包服務則異常發達。我想,這樣一種以服務業為重心的經濟導向,是不是也使很多印度人在無形中培養起了服務意識和一種為他人著想的同理心。
說到印度人的團結,我覺得這也是他們的一種文化基因。在印度,我覺得每個人都很慷慨大方,富有奉獻精神。與此同時,他們的社區聯系也很緊密。現在,在中國的一線城市,你很少能看到鄰里之間特別親密的,但這在印度卻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我去印度的時候正趕上他們的“結婚季”。印度有旱季和雨季,結婚季是一年中氣候最好的時候,基本上每天每個酒店都會舉辦一兩場大型婚禮。印度的婚禮動輒就是上千人的,幾乎整個社區的人都會參加,而且頻率之高到了你幾乎都不用在家吃飯的程度。之前,我曾注意到印度街上的餐館似乎并不是特別多,就問導游,“為什么餐館這么少呢?”。他告訴我,印度的餐館少,一方面的原因是印度人更習慣在家里吃飯,不像很多中國年輕人,喜歡出去吃飯和點外賣。還有一個原因呢,就是印度的婚禮實在是太多了!像他這樣的普通導游,平均一年要去30-40場婚禮,一場婚禮會持續好幾天,幾乎所有的鄰居都會參加,每天都有吃不完的東西,所以也就不怎么想在外面吃飯了。
這種強大的社區聯系真是讓人驚嘆,一個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讓你覺得有責任去互幫互助。當然,宗教在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以相同的宗教信仰為核心聚集起來的社群往往更加緊密和團結。這讓我想到了猶太人,他們無論走到哪里,都非常注重群體的發展和團結,這也是猶太人在美國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印度人的團結無疑也促進了他們在美國的發展。一個好的領導者,需要承擔極大的責任,他不僅要關心自身的發展,更要關注別人的成長。如果一個人很自私的話,是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領導者的,而印度人的互幫互助精神則恰好讓他們具備了這種寶貴的領導者品質。
除此之外,印度人對數學和技術的重視也是他們能在美國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這次在印度,我順道拜訪了孟買大學。走在孟買大學的校園里,我就心想:這個學校在印度排第幾啊?于是就去網上搜索印度大學的排名。不搜不知道,一搜嚇一跳。印度排名前十的大學全都是各種理工和科技大學。可見他們整個國家對理工科的重視,也難怪很多印度人能在硅谷發展得很好了。
最后,我還特別想強調一點,印度和中國同為文明古國,都有著自己悠久的歷史和傳統,但我發現印度人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也特別尊重自己的文化。我在印度接觸了一些當地的企業家,發現他們能夠在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自由切換。當和我們交流時,他們是非常西化的,而一旦回到自己的圈子和社區時,他們的言談舉止又會馬上回到印度人的狀態。中國人一向對外來文化也比較開放,但同時卻很容易丟失自己的傳統,往往覺得別人的東西更好。就像我們現在,很多精英階層都選擇把孩子送到國外去接受教育,而且出國留學越來越趨于低齡化,但孩子出國越早,對中國文化的吸收與了解就越少。我能理解中國的家長,希望孩子英語好,成為國際化的人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愈發覺得英語好、上名校都是非常表面的東西。在一個人漫長的職業生涯中,真正能讓你走得更遠的,不是這些表面的東西,而是類似領導力和開放的心態這種品質。一個真正國際化的人才,不是對西方文化亦步亦趨,而是能夠兼容并包不同的文化,真正去尊重不同的傳統。這一點,我覺得印度的精英階層是做到了,而很多中國人仍處在盲目跟風中。
總之,這次印度旅行給我帶來了不少收獲。9天以前,我對印度的印象和我9天之后對印度的認知是完全不同的。回想起來,很多時候我們的誤解正是源自于不了解。我希望通過今天這篇文章,能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印度,也希望大家能夠更加理解,為什么印度人在美國的職場發展更成功。
希望通過這些分析,大家能認識到一些能夠真正帶領我們走向成功的良好品質。如何培養跨文化的精英和國際化的人才,是一個宏大的命題,希望我們能從印度人的身上學到一二,讓更多的中國人走向全球領導者的行列。
說來慚愧,可能是因為工作太忙,假期的頭幾天還基本處于微信工作狀態,直到來到了Jaipur,一個能讓人放松下來的印度古城。在CityPalace曬太陽,讓我感到生活中除了工作,還是有很多樂趣的。
原創: 燕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