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大地地大物博,西湖就30余個,多為處城市之西而得名。上千年來,眾多詩人對他們進行吟誦,唯有杭州西湖最為著名。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是蘇東坡筆下的西湖。晴空萬里也好,陰雨連綿也罷,西湖就像美麗的西施一般,淡妝濃抹都美麗。東坡把西湖的美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來了,達到了后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記得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說,杭州就是蘇東坡的第二故鄉了,蘇東坡先后兩次到杭州任職,第一次是副職,沒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第二次是正職,興修水利,筑建提拔,疏通西湖,建立醫院等等惠及民生的事情。其中,他最為著名的是他修建了蘇堤,用淤泥和葑草筑成了一條橫貫湖面的數里長堤,像一條美麗的彩帶,恰到好處地把西湖分為兩半,堤的東面是外湖,堤西為里湖,堤上架6橋,并植柳樹和桃樹護堤。
林語堂對蘇東坡的西湖詩詞,有一段絕妙的評論:“西湖的詩情畫意,非蘇東坡的詩思不足以極其妙;蘇東坡的詩意,非遇西湖的詩情畫意不足盡其才。
因為喜歡蘇東坡,喜歡蘇東坡筆下的西湖,自從讀了《蘇東坡傳》,杭州西湖就變成了我的心頭愛,是我魂牽夢縈的地方。趁假期,我一定要來看看。
披星戴月,舟車勞頓,終于要看到心心念念的杭州西湖了。
離杭州愈近,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有了現代化的氣息。我們的大巴車開進了城市邊緣停車場,換乘城市巴士前往西湖,因為杭州政府規定法定節假日禁止大巴車進入市區,這樣的辦法一方面避免了擁擠,另一方面提升了杭州整座城市的GDP。一路上綠樹如茵,古樹高聳入云,雖是夏末秋初,中午太陽還是十分毒辣的,但車行在里面絲毫沒有暴曬得感覺,陽光稀稀拉拉透過樹葉的空隙照射進來,增添了幾分溫暖。路旁有大學,有現代化的公寓,幾處鳥兒嘰嘰喳喳的叫著,盡管路上車輛擁擠,但那里生活的人們像大隱隱于市的隱士,內心反而寧靜自足。穿過一條條街道,轉入西湖所在的街道。路面開始變得十分擁擠,兩眼望去,幾乎看不到任何風景,只有嗚嗚哇哇的人們,路過雷峰塔,雷峰塔因為承載著白娘子與許仙的美好傳說而得名,得虧雷峰塔高于人墻,在車上還能一睹他的風采。其他的風景上擠滿了人,已經不知道風景在哪里?
我們在一個巴士站點下車,走到了蘇堤的入口,入口處有瀟灑的東坡雕像,我迫不及待的摟上他的腰部,留下這難忘的瞬間。看西湖,更多的是踏著古人的腳步,來感受古人當時的心境。
沿著蘇堤,徐徐前行,這就是有名的蘇堤春曉嗎?蘇堤兩岸種滿了香樟樹,柳枝低垂,猶如湖邊梳洗長發的美麗姑娘。右邊是碧波萬頃的西湖,湖面很大幾乎望不到盡頭,遠遠的可以看到雷峰塔及幾個小島嶼,島嶼中應該有三潭印月島,湖心亭,小瀛洲吧。。。游船如織,有豪華大氣的金光大船,還有自己動手滑行的小舟,等待的人們排起了長龍,像等待下餃子一般,昂首期盼,不知道何時才能輪到自己呢?此刻,西湖美景盡收眼底,錯落有致的人景倒也蔚為壯觀。千年前,一定不會有如此景致。在湖邊陰涼處,找了個巖石坐下,用手觸摸西湖的水,涼絲絲的,像柔滑的絲綢一下就在手中劃走了,暖風徐徐飄來,熏的我有幾分醉意,感覺這個場景好熟悉,似乎來過似的。不知道是在夢中,還是在前世。
稍作清醒,我們又回到蘇堤上,左邊就是接天蓮葉無窮碧,只是這個季節不是荷花盛開的當季,沒有映日荷花別樣紅,走了一段路,才發現唯一的一朵白色荷花佇立在萬千荷葉間,好不顯眼。想象夏季的時候,荷花盛開,空氣中彌漫著花香,酒香,游人躺著小舟中,任舟穿行,內心愜意。曲苑風荷一定很雅致。
沿著蘇堤前行,有一段上坡路,這便是斷橋了,兩邊是橋欄桿,憑欄遠望,可看到寶石山,傳說是每到冬季來臨,瑞雪初霽,站在寶石山上向南眺望,斷橋石橋在陽光照耀下,冰雪消融,而橋身仍裹著厚厚的白雪,依稀可辯的石橋身在陽光下若隱若現,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橋面灰褐形成反差,遠望去似斷非斷,故稱斷橋殘雪。現在這座橋與其他橋別無二致,等到冬天來時,大概才是它最美的時候。
過了斷橋,我們折返回來,來到了花港觀魚,里有一方池,有人或喂食或鼓掌歡呼,紅色錦鯉就會簇擁而至。乾隆皇帝曾有詩題曰:“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美不勝哉!
沿著小路,穿過草坪,頭頂是密密麻麻的楓葉,這是我見過最小的楓葉,伴著桂花的香氣,與遠處的小橋構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沿途中,零零星星有幾個雅致餐館,三兩個游人坐著悠閑的喝咖啡,或看書,安靜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西湖之行結束了,很短暫,好比是驚鴻一瞥,所以只能叫西湖印象了。傳說中的西湖十景并未看全。蘇堤春曉、曲苑風荷、斷橋殘雪、平湖秋月、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云、南屏晚鐘、三潭印月,每一個景色我都不想遺漏。我想每個季節都來一次,感受下我的偶像東坡先生心中的西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