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的消逝》,尼爾·波茲曼著。“當兒童有機會接觸到從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實的時候,他們已經被逐出兒童這個樂園了。”我們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消息靈通,知道長輩知道的一切,這意味著,他們已經變成成人,或者至少像成人一樣。兒童在成人化,與此同時,成人則在兒童化。via
《娛樂至死》,尼爾·波茲曼著。“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繁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的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游戲的庸俗文化。”你沒理由沒聽過這本書,但它值得重讀,而且最好認真讀。via
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我們將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讓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就是把文化變成一場娛樂至死的舞臺。
——尼爾·波茲曼
真理不能,也從來沒有,毫無修飾地存在。它必須穿著某種合適的外衣出現,否則就可能得不到承認,這也正說明了“真理”是一種文化偏見。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而赫胥黎告訴我們的是,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里,造成精神毀滅的敵人更可能是一個滿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種一眼看上去就讓人心生懷疑和仇恨的人.在赫胥黎的預言中,“老大哥”并沒有成心監視著我們,而是我們自己心甘情愿地一直注視著他,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看守人、大門或“真理部”. 如果一個民族分心于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而言之,如果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物形同雜耍,那么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的命運就在劫難逃.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