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盛夏,驕陽似火,但只要鉆進竹林里,就感覺不到陽光的炙熱。當陣陣微風吹過的時候,竹葉便會迎風招展,輕盈起舞,宛如玉女浣紗,清涼絲絲,那沙沙作響的聲音令人陶醉......
盛夏,又到學生放假的時候了,雖然早已遠離了學生時代,但每當此時,童年返鄉度假的情景就會縈繞心頭...。
我的故鄉位于蘇南一個小城的郊外,那里是美麗富足的魚米之鄉。祖父母家住北門,外祖父母住在南門,我幼年生長在故鄉,童年上學移居后,因為父母工作太忙,沒時間照看,每逢寒暑假都要被遣送回鄉,在南、北門輪流居住。停留最多的地方是外公的家,因為除了外公、外婆,還有回鄉插隊的知青--上海來的表姐幫著照看我們這些從大城市流放過來的一群鴿子。
也許是成份不好的原因,外公的家在離村子偏遠的地方,有幾間孤獨的連成L型房屋,不大,但有一個很大的院子,院內種了幾顆石榴樹,還有年代已久的老葡萄藤。到了夏天,沿著竹籬和架子,茂密的綠葉布滿了半個院子,一串串垂下來還在轉色的葡萄,沒等到成熟的時候,就已被城里來的頑皮孩童們打的七零八落。院子的旁邊,有一個長著蘆葦的池塘,池塘的水清澈透底,可以看到潛在水底的魚兒在悠閑的游蕩,青蛙也常躲在蘆葦里,鼓著腮幫,呱呱呱地練著嗓子。如今,走遍江南也很難尋見有那樣純凈水質的河塘了。
緊接屋后,是一片連著一片的,郁郁蔥蔥的翠竹林。那竹林,生機勃勃,竹香怡人。竹林的后面是一條蜿蜒細長的運河支流。晨曦中,與河畔相依的竹林,沐浴著河面升騰的水汽,薄霧裊繞,七彩的朝陽穿過林間,折射出迷人的光暈,置身其中好像在仙境一般。到了盛夏,驕陽似火,但只要鉆進竹林里,就感覺不到陽光的炙熱。當陣陣微風吹過的時候,竹葉便會迎風招展,輕盈起舞,宛如玉女浣紗,清涼絲絲,那沙沙作響的聲音令人陶醉...。
清晨,天剛蒙蒙亮,清脆悅耳的鳥叫聲就會從竹林深處由遠及近的傳來,仿佛有人在枕邊說話、唱歌,令人睡意全無,精神倍爽。外公經常會用竹枝和竹葉為我們制作小竹笛,那竹笛可以模仿各種鳥兒的叫聲,惟妙惟肖,真假難辨,噍噍、啾唧、啾啾、喑、嘶、咴兒咴兒......常常引得小鳥們傻乎乎的飛過來跟著嘰嘰喳喳的歡叫不已。
現在回憶起來,感覺自己小時候比鳥兒還要傻呀。有時下午獨自在竹林里轉悠,看見小鳥圍在身邊叫個不停的時候,以為小鳥把我也當做了玩伴,總覺得伸手就可以逮住它,可是,眼見快要捉住小鳥時,它一閃身就輕松地移開了,頑皮的在竹枝和地上上串下跳,每次,都不會跑遠,一步一步的引誘人去捕捉,漸漸地,把我帶到竹林邊緣。臨近河邊的時候,那可惡的小鳥突然長鳴一聲,撲閃著翅膀,劍一般飛越運河,落到對岸的樹枝上,再示威般的回過頭,歪著脖子猛叫一陣。氣得我抓起土塊往水里亂扔一通,可是鞭長莫及,只好無奈的兩眼瞪著對岸。
竹枝,在落日余暉下輕輕搖曳,不經意間隱約傳來舒緩、悠揚的江南竹笛聲,余音裊裊地在低空回蕩,尋聲望去,河面稍遠處,漁舟上有位漁翁,頭戴竹笠,手持長笛,盤腿坐在船頭...,好一幅江南水鄉的愜意圖景。此時,我卻感到累了,餓了,好像離家也遠了一些,只好癱坐在河岸邊,懶散的靠著竹竿,漫不經心地聽著美妙的笛聲,等著表姐領我回去。
童年是單純的,記憶中卻是美好的。近幾年,幾乎每年要陪父母回鄉一兩次,家鄉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有著竹林和池塘的美麗村莊已經被一座座現代化的廠房和漂亮的住宅小區蠶食殆盡。城鎮化的發展徹底改變了傳統鄉村的原生態生活,人們衣食無憂,住進了豪華裝修的混凝土居室,也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外出旅游,甚至可以花錢去異國他鄉領略自然風光。
可是,我們自己的家園,那曾經的藍天、碧水、沁人心脾的泥土氣息,卻令人遺憾的遠離了我們的生活。失去良好生態環境的富裕生活是我們所追求的完美幸福嗎?蘇軾有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不只是一種情志,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讀來別有一番警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