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中學前夕,我不好好學習,甚至厭學,還經常輟學,經常惹家人生氣。那時候農村每家都有一群羊,大人都忙于勞作,顧不上照顧羊群。家人看到不爭氣的我“不是一個上學的料”,便索性讓我去當“放羊娃”。
剛開始,我樂壞了,這不正合我意?放羊的生活無拘無束,望著湛藍的天空,嗅著青草的芬香,奔跑在空曠的田野,像剛剛出世的小羔羊,無憂無慮,盡情“撒歡”。特別是有一同放羊的好朋友“驢娃兒”的陪伴,我們倆將羊群合二為一,我主要負責給他編“故事”,他主要負責來回趕羊,我們一唱一和,“雙劍合璧”,偶爾“切磋”一下“少林功夫”,悠然自得,十分愜意。
但是好景不長,沒有過幾天,我每天看到其他兒時同伴背著書包高高興興上學的樣子,特別是聽到學校傳來的朗朗讀書聲,突然讓我從自樂—迷茫—不安—迫切回歸校園的一步步轉變和沖動。
我將自己的想法告知家人,盡管家中當時生活拮據,勞動力匱乏,但老母知道不識字“睜眼瞎”的種種苦楚,當家的同樣疼愛我的二哥原本就只是想教訓一下我,最后家人一致同意讓我這個迷途羔羊返回學校,好好讀書學習。
當我再一次回歸校園,聞到教室里散發出的陣陣墨水芳香,仿佛自己一下子懂事了,好學了,用心了,也肯下功夫了,學習成績也如雨后春筍,從全班倒數逐步上升到前列,記得初中入學考試中,我名列全校第十名。
感謝我的老母和二哥,也謝謝好朋友“驢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