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印象
作者|柳生魁
初遇重慶,仿佛跟心儀的人進行的一場約會,令人激動不已!
乘坐著大巴,或者步行,像一條魚兒一樣暢游了幾天后,我愛上了重慶這座美麗的城市。
山是一座城,城是一片山
去過很多的城市,走過的都是平坦寬闊的馬路。重慶的城市道路跟別處是迥然不同的。除了一些地方的馬路寬闊之外,很多的馬路都顯得局促狹窄,并且是很多的坡路,時而上坡,時而下坡。這樣的道路是跟城市建筑依山而建密不可分的。“山城”重慶,是聞名天下的。在重慶,你會看到,山下是高樓,山腰有建筑,即使在高高的山頂上,依然有幾十層的大廈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看慣了平地上建起的雄偉建筑,初見重慶的高樓大廈,真的難以想象出這么多鱗次櫛比的雄偉建筑是怎樣修建起來。通過觀察了解,我才知道,這跟重慶的地勢和地質特點有關。
不能不贊嘆,重慶,是名副其實的“山城”。這座城市,就是依山而建或建在山上的。山在城下,城在山上。山是一座城,城是一片山。山,用它寬厚的脊背撐起了一座從古至今不斷發展的城市;城,容納著生生不息、繁衍發展的生民坐落在一片山上。
夜晚的重慶,能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山城”。華燈初上,山城就是一個燈火璀璨、流光溢彩的世界。站在賓館的窗邊,或者行走重慶的街頭,或者漫步江邊,都會看到周圍全都是燈光。這些燈光從千家萬戶的窗戶里透出來,從街頭的廣告牌上映出來,從亮化的建筑物上射出來,從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倒映上來。這時候,眼中的山城就是另一種景象,山是燈光閃爍的城,城是五顏六色的山。燈光從水面一直亮到空中,引頸仰望,夜空里的星星和山頂高樓上的燈光交相輝映,竟讓人難以區分是燈光還是星星。此刻,山與城融在一起,城與山渾然成為一體。
點擊查看源網頁 山水相依霧籠城
如果說,山是美麗重慶的身軀,那么水就是滋養美麗重慶的乳汁。
重慶的山,跟很多地方比起來,不算高大巍峨。茂密植被覆蓋下的石巖,是它堅不可摧的骨骼。
長江和嘉陵江奔流不息,它們像兩條大動脈,環繞重慶流過。有了江水的哺育和滋潤,重慶就像一個清純女子,身體的每一塊肌膚上都充滿著水分,水靈靈的,美麗可人。
山依著水,水戀著山。滔滔江水在寬闊的兩岸之間穿過,江面上的水汽升騰起來,在山間氤氳,在城市的上空彌漫開來,似云,又似霧。天陰或者下雨的時候,整個重慶全城都被霧氣籠罩著。這時的重慶,就像一個面罩輕紗的害羞女子,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天氣晴朗的日子里,上午的山城還是霧的世界,只有到中午或者下午,氣溫升高,霧才會慢慢地退去。人們就可以看見太陽那燦爛的笑臉,能感受到陽光普照下的那份溫暖。
下午四點左右,天氣晴朗,我們在朝天門13號碼頭參觀,幾艘巨大的客輪停泊在平靜的港灣里,客輪上的編號和漢字都清晰可見。一番留影后,移步至“朝天門”。登上城樓,但見嘉陵江在這里匯入長江,煙波浩渺。遠處的江面上,彌漫著水汽;對岸的山,山上的樹木,沉浸在一片朦朧的水汽里,又是一個霧的世界。回首來時碼頭上,一片清明;再看眼前朝天門,云山霧罩。自然的神奇,山水的杰作,不禁讓人嘆為觀止!
巴山渝水育文明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最好是到這個地方的博物館走走看看。每到一個地方,我總會去參觀那里的博物館,到了重慶,我也沒有例外。
走進“重慶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三峽陰晴雨缺、三峽魂魄豪情、三峽風云際會、三峽水利工程、三峽百萬移民、三峽文物搶救等有關自然造化、人間奇跡、壯麗畫卷的畫像、雕塑、展板、三維動畫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對三峽有了一個整體的認知。
作為三峽西起點的重慶,另一個展廳專設展區,命名為“遠古巴渝”。文明重慶的歷史畫卷在這里漸漸展開,讓我們更多、更好的了解了重慶的前世今生。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在浩蕩的歷史長河中,重慶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輻射力,成為古代區域性的軍事政治中心和重要的商業物資集散地,以重慶為中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這片土地孕育了重慶悠久的歷史。
距今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重慶地區。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奴、賓、共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使得這里的農業起步較晚,峽江地區的山地農業和漁獵并存的經濟形態,一直持續到青銅器時代。巴人面臨強敵和自然環境的挑戰,抗爭和奮斗一直伴隨著他們。青銅文化中,兵器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巴人尚武善舞,早在商代武王伐紂的戰爭中,就以“歌舞以凌殷”著名。漢高祖定三秦,仍以巴人之師做前鋒,并命宮廷學習其歌舞,稱之為“巴渝舞”。此舞歷經多次演變,使用到隋,成為我國歷史上十分重要的宮廷武舞。巴渝舞在打擊樂器為主的樂隊伴奏下,節奏感強,氣勢逼人,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就有:“金鼓迭起,鏗鏘鐺磬,洞心駭耳”的句子。
巴文化是重慶地區進入文明時期的第一個文化,是重慶地域文化之根。巴國雖早已不復存在,但是,在歷史和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中原文化逐漸融合了巴文化,并使之成為華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時間的長河里,史前記憶無可避免的存在盲點;人類的情懷里,血脈的涌動從來都不會停滯。巴山渝地的古文化遺存,不僅得到了世人的關注和研究,也引起了現代人強烈的文化共鳴。點擊查看源網頁 忠肝義膽紅巖魂
對于重慶,稍有中國現代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它還叫“陪都”。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國民政府移駐重慶,重慶成為中華民國戰時陪都,是當時全國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揮部,是中國大后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故重慶又有"三都之地"之稱。
相信每個游客和我一樣,來到了重慶,就一定要對“紅巖精神”做了注腳的幾個景點游覽一番。
從宋慶齡故居陳列館到周公館,從桂園到紅巖,從白公館到渣滓洞,一路上,我沿著先輩們、先烈們的足跡,追尋著他們所走過的路,懷著萬分崇敬的心情,參觀了這些令人向往而又難忘的地方。
位于重慶市渝中區的宋慶齡故居陳列館(保衛中國同盟舊址),始建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1941年被日機炸毀后,于1942年重建。同年,保衛中國同盟委員會在這里重建。在宋慶齡先生的領導下,“保盟”積極開展對外宣傳,介紹中國抗戰的的形勢和需要,呼吁國際援助,組織募捐、義賣、義演活動,支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抗戰期間,宋慶齡利用自身特殊的身份和崇高的聲望,積極投身全民抗日救亡運動,在國共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獨特而卓越的貢獻。
曾家巖50號,是1939年2月,鄧穎超以周恩來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名義,租用為周恩來和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機關在城內的辦公點,對外稱“周公館”.在這座中西合璧式磚木結構的建筑內,周恩來開展統一戰線、黨的建設和武裝斗爭等工作。也在這里,周恩來經常會見柳亞子、張瀾、黃炎培、沈鈞儒等各界知名人士。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在這里曾會晤蔣介石;1946年5月,南方局移駐南京,這里,成了中共代表團駐渝聯絡處和公開的四川省委機關駐地。
桂園,位于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原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張治中將軍的公館。張治中遷入居住時,親手種下桂花樹,由于其父名“桂徵”,故將此院命名為“桂園”。重慶談判期間,張治中特地將小院讓出,作為毛澤東辦公會客場所。毛澤東、周恩來在此會見各方人士,這里也是國共談判的場所之一。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雙代表在這里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議紀要》(即雙十協定)。
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位于重慶市渝中區紅巖村52號。《千秋紅巖——中共中央南方局歷史陳列》布展于陳列館內,采用了珍貴的南方局革命斗爭歷史文物圖片資料1000余件,運用偉人蠟像、藝術場景、大型聲光沙盤模型、多媒體影視等多種高科技手段,反映了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在南部中國地區所進行的偉大革命斗爭。
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的白公館,原是四川軍閥白駒的別墅。1939年軍統局將此改建為看守所關押政治犯。1943年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成立,白公館作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關押人員被移往附近的渣滓洞。抗戰勝利后,白公館被作為特別看守所。1947年春,渣滓洞"人犯"又遷回白公館關押。抗日愛國將領黃顯聲、同濟大學校長周均時、共產黨員宋綺云、徐林俠夫婦及幼子"小蘿卜頭"都曾被囚于此。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里發生的一切仿佛都在昨天。靜默的建筑,還以原來的姿態站立在那里。建筑中的一張張圖片,一個個器物、一尊尊雕塑、一塊塊展板,無聲地告訴我們這里曾經發生過的一切。在這里,在重慶,在中國,正是有像這么多數不清的,有忠肝義膽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繼,才有了中國現代歷史的改變和發展。“紅巖魂”就是“中華魂”,“紅巖精神”就是“中國精神”。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讓我們以萬分崇敬的心情向先輩們和先烈們致敬!點擊查看源網頁 舌尖最戀火鍋味
走在重慶的大街小巷,一股誘人的麻辣香味總會飄到我們的鼻翼,然后觸動我們的味蕾,叫人口內生津。那便是聞名天下的重慶火鍋的味道。
重慶人吃火鍋,是受這里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潮濕的生活環境影響,長期形成的飲食習慣。“民以食為天”,中國是一個歷來講究吃、研究吃的國度。正是因為不同地域影響下有不同的飲食文化,重慶就形成了聞名遐邇的“火鍋文化”。
作為北方人的我們,受到“火鍋文化”的影響,也吃火鍋。在以前,火鍋底料和重慶截然不同,下鍋菜大多以豬、牛、羊肉為主,輔以蔬菜。近十幾年來,交通便利,交流加快,加之重慶火鍋走出本土,連鎖加盟,五湖四海的人們都能品嘗到重慶火鍋的味道。但是,到了重慶,當你吃了地道的火鍋之后,你就會知道,我們平時吃到的火鍋,已經是帶有本地口味的,變了味道“走了樣”的重慶火鍋。
穿行于摩肩接踵的“磁器口”明清古巷內,各種重慶傳統工藝都會展現在你的眼前,其中包括傳統美食,也有現場搗切辣椒的。那切碎的辣椒色澤光鮮,微辣卻香氣撲鼻。重慶火鍋的底料就是采用這樣的辣椒,配以其它原料制作而成。在重慶,當你走進火鍋店吃火鍋,看見鍋內的湯里漂浮著一層辣椒紅,下菜后吃起來卻是香而不太辣,還帶著一點麻味,這才是正宗的重慶味道。
位于重慶渝中區的重慶壯泓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米氏火魚”,應該是重慶火鍋產業中的佼佼者和領跑者。據總經理陳銳介紹,他們已經在全國各地有近三十個連鎖店,“火魚”是在原來重慶火鍋上的繼承和創新,既繼承了傳統重慶火鍋的特點,也根據時下流行的燒烤,把兩者結合起來,變成火鍋中以魚為主要食材,輔以蔬菜,火鍋外為鐵板,做鐵板燒烤,可以烤肉,烤面點等。火鍋魚和鐵板燒烤合二為一,迎合了很多食客的口味,成了重慶的一處網紅打卡之地。吃著美味,聽著講解,我們無不對陳經理的別出心裁贊口不絕,同時,那火鍋鮮美的味道永遠地留在了記憶深處。
吃了好幾天火鍋,似乎還是沒有吃夠。對于我這個“吃貨”而言,那重慶火鍋的味道,是我的舌尖永遠地思念和眷戀。
帶著深深的依戀,我離開了重慶,跟這座美麗的城市作別。幾天來,美麗山城的倩影時時出現在我的腦海里。我想,我是愛上這座城了!因為歌樂山是她挺拔的身軀,嘉陵江和長江是她的雙乳,火鍋是她熾烈的嘴唇,巴渝文化是她的內涵,紅巖是她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