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門之行
吳方華
三門自由行
吳方華
一、牛尾塘
在三門縣境內 ,海邊有許多以塘為名的地方 ,比如:牛尾塘、三角塘等 。 塘:堤岸、水池 。我以為帶有塘的名稱 ,都有一股詩意 。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 ,寫出了池塘的春意盎然 ;杜甫的“蟬聲集古寺 ,鳥影度寒塘 ”寫出了孤寂的意境 ;仇遠的“海塘三十里 ,此屋獨巍然 ”寫出了海岸塘壩的綿長以及鎮海亭的氣勢 。
牛尾塘
國慶假期 ,文友俞國江、李鴻在文學群里發出三門自由行邀請 ,我欣然報名參加 。同行的文友一共有九人 ,我們是自己開車去玩的 。從杜橋到牛尾塘大約五十多公里的路程 ,大部分的路都很好 ,只有臨近牛尾塘的幾里山路不好開車 ,石子路不好走 ,車子緩慢地沿著海邊山路移動著 ,此時車窗外的海景旖旎風光 ,美不勝收 ,我們不由自主地停下車來欣賞這大自然美景 。
車子停在海邊山路邊的一處觀賞景點 。此處有一座涼亭,涼亭邊上立有一塊石碑 。碑上記錄 6126號臺風登陸三門三角塘時的情況,許多房屋被沖毀,淹死了許多人。
臺風 ,在我們浙江沿海地區司空見慣 ,早已習以為常了 。2004年的云娜臺風 ,給臺溫地區造成重創 ,尤其對我的家鄉推船溝村影響最大 ,村里有一百多間房子被臺風吹倒 ,幸運的是沒有一個村民傷亡 。
眼前的大海一望無際 ,天上藍天白云的映襯下 ,顯得視野開闊得很 。泥黃色的海水不時地拍打著岸邊的巖石 ,濺起了一朵朵浪花 ,猶如一朵朵白蓮盛開 。遠處不知名的小島 ,零星地點綴著大海 。面對著這些小島 ,如果有可能 ,真想買下一個 ,隱居于此 ,做一個與世無爭的島主 。就像金庸老筆下的桃花島主黃藥師一樣 ,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 。
車子開開停停 ,一路開到了牛尾塘 。
終于見到了傳說中的牛尾塘了,大家歡呼雀躍 。眼前的牛尾塘 沙灘 ,形如新月 ,長300米 ,寬 100余米 。這里有幾處沙雕 ,由于雕的時間太長了 ,風吹雨淋 ,早已面目全非 ,不忍直視 。踏著松軟的金色的沙子 ,文友們拍照的拍照 ,合影的合影 ,戲水的戲水 ,各玩各的 。海灘上有許多海灘巖沉積 。海灘巖是由礫巖、含礫中細砂和生物貝殼組成 ,記錄了距今約 3000年前浙東沿海潮間帶濱海沙灘海洋生態環境特征 ,浙江典型沉積巖相剖面 。不仔細看 ,以為是水泥混泥制作而成的 。這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過的沉積巖 ,這跟連盤的珊瑚巖、南門坑的流紋巖大不相同 ,它們都是幾千萬前火山噴發而形成的 ,質地堅硬 ,而海灘巖的硬度就差遠了 ,可以用手扳開 。
這里是剛開發不久 ,基本上保持著原生態 ,由于路不好走 ,來到這里游玩的人不多 ,相信不久的將來 ,所有的水泥路造好后 ,會吸引更多的游客來這里游玩 。
牛尾塘 ,就像一個未開發的處女地 ,等著你們來尋幽探秘 。
二、漁家岙
漁家岙村,位于三門浦壩港鎮境內,是個小漁村 ,也是一個網紅地打卡點。早在五百年前,因一位朝鮮人在此海邊獲救而名揚四海 。
這個朝鮮人名字叫崔溥(1454年-1504年),字淵淵,號錦南。全羅道羅州人。本貫耽津。朝鮮王朝官員。
1488年初,時任濟州等三邑推刷敬差官的崔溥得父親病逝,于是渡海奔喪,途中遭遇海難,在海上漂流了14天,最后在中國“浙江臺州府臨海縣界”(今浙江省三門縣沿赤鄉牛頭門-漁家岙為其途經點)登陸獲救。經當地官員審查,排除倭寇嫌疑后,由中國官員護送,自臺州走陸路經寧波、紹興至杭州,由杭州京杭大運河行水至北京,再由北京走陸路至鴨綠江,返回朝鮮。崔溥也因此成為明代行經京杭大運河全程的第一個朝鮮人。
崔溥回國后用漢文以日記體記述了自己在中國的經歷,名為《漂海錄》。全書約5.4萬余字,涉及中國明朝弘治初年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風情等方面情況,是研究中韓關系及中國明朝的重要歷史文獻。
我們是沿著山路七彎八彎開車跟著導航走進漁家岙村的。村口修有一道城門,城門前立有一對石獅子,城門上大書漆金大字-漁家岙村,城門墻上畫有崔溥漂海線路圖。在城門的邊上有兩艘漁船,一艘是舊船,另一艘是新打的船。
走進漁家岙村,猶如進入了世外桃源。整個村子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靜,靜得連一枚針掉落在地上也能聽得見。這個村子的風格跟溫嶺的小箬村差不多,村里的許多房屋都涂上色彩,并且畫上畫,以海洋有關的內容。村民以捕魚和養殖為主,村里圍起了許多魚塘,主要養殖青蟹、蟶、蝦等海產品。最近幾年,村民搞起了以漁文化為特色的旅游,房子的墻上涂上畫,路邊種滿了鮮花,并且設置了許多個網紅打卡點。
我們走進了一間石頭屋,門口上立有一塊牌,上書漁文化館四個大字。里面擺滿了各種農具及捕魚工具,最有當地特色的漁具是木泥馬,別看這個小小的木泥馬,它的作用可大了,它在灘涂地上大有用處。把木泥馬放在灘涂地,一腳放入木泥馬內,另一只腳在灘涂地上,兩手抓住木泥馬橫檔上,可以在灘涂地上健步如飛,來去自如,漁民們可以用木泥馬在灘涂地上挖蟶子、抓螃蟹等。
由于我們到達漁家岙村時,已經是中午時分,大家的肚子早已饑腸轆轆,在咕咕叫著。看到村里有一家飯店,趕緊進去問,由于生意平淡,店家好久沒有買菜過來,因此沒有開張。我們有點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還好文友帶來了一袋桔子,給大家止止渴,消除一些饑餓感。
最后,我們在路邊上立有幾塊寫有字的牌子上合影留念,牌子上寫著:跟著我們一起同游漁家岙。
我們意猶未盡地離開,開車去往下一個景點,當然,我們先解決好午飯問題,才有力氣游下一個景點。
三、黃泥洞村
黃泥洞村 ,位于三門蛇蟠島上 ,是一個有幾百年歷史的古村。村里居民以開采蛇蟠石料為業 ,居住的房屋以石頭房而聞名于世 。
黃泥洞村 ,全村人口 150戶 466人 ,原有石屋建筑已不能適應現代生活所需 ,遷到鄉政府對面的渡口新村 。
據《三門縣志》記載 ,島上盛產江南名石 ,其色赫紅 ,富貴吉祥;其紋細膩 ,可刻可鏤 ;其質溫和 ,可雕可鑿 ,為建筑雕刻良材 ,北宋年間 ,匠人泛海渡江 ,登島鑿崖取石 ,開蛇蟠島采石風氣 ,鼎盛時,島上有采石匠人 6000余人 。
走近黃泥洞古村口 ,一塊巨石矗立在那里 ,上面寫著黃泥洞古村五個大字 ,顯得很大氣 。
黃泥洞古村 ,大都以石頭房為主 。走進古村 ,仿佛走進石頭的世界 。石屋以蛇蟠島所開采的下腳料石壘砌而成的 ,墻面紅色渾然天成 ,在陽光照耀下顯得熠熠生輝 ,喜感十足 。
石頭屋群 ,依山坡而建 ,高高低低、錯落有致。
漫步于村子里的石頭鋪成的石頭路 ,地面平整 。房前屋后 ,道路縱橫交錯 ,道路兩邊長滿野草 ,野草從石頭縫里鉆出來 ,長勢良好 ,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
走進一幢石頭屋,是一座四合院 。石墻、石窗、石門、石道地 ,與青磚黑瓦組成有機的整體 。銹跡斑斑的鐵門環 ,破舊的門板 ,無不顯現這座房子年代的久遠 。道地邊上有一個石缸 ,缸里種著水葫蘆 ,長勢良好 ,黃綠相間的葉子里 ,開出了幾朵紫色的小花。
踩著吱吱呀呀聲的木樓梯走上樓 ,房子里擺放著許多老物件 ,有衣廚、木床、水缸、酒雕等 。推開窗戶 ,屋外別有一番洞天 ,藍天白云 ,綠樹成蔭 ,令人心曠神怡 。
如果此時下雨 ,窗前風景也別有一番情趣 ,看屋檐下一排水線 ,聽淅淅瀝瀝的雨聲 ,聞雨水滴落在泥地所散發出來的氣味 。默默地發呆 ,默默地欣賞 ,默默地體會 ,靜靜地立在窗前 ,此時仿佛時間慢了下來 ,靜靜地享受著這美好的一切 。
遙想當年 ,蛇蟠島上的采石工們 ,為了生活 ,他們浮海而來 。起先 ,他們吃穿住用都在山洞里 ,過著原始人的生活 ,同時他們又要防范島外的海盜的侵犯 ,整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 ,等到時勢穩定下來 ,他們才漸漸地搬出山洞 ,在山洞外面居住 ,逐漸形成古村落 ,過著安定的生活 。
眼前的老房子 ,早已人去樓空 ,村民們早已搬走到外面 。近些年來 ,村民們為了開發古村 ,在村前挖起了荷塘 ,種起了荷花 。到了夏天 ,就有一種“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的感覺 。村民們還種了一大片粉黛亂子草 ,到了深秋季節 ,開出了美麗的粉紅色的花 。
粉黛亂子草
走進網紅打卡地 ,就好像走進夢幻的色彩世界 。這里游人如織 ,一個人的,成雙成對的 ,三五成群的 ,他們在花前、花叢中 ,或站、或蹲、或坐 ,擺拍著不同姿勢 ,忙得不亦樂乎 。“亂花漸欲迷人眼”,人們陶醉其中 ,有點“樂不思蜀 ”。
黃泥洞古村 ,以石屋和粉黛亂子草為特色 ,吸引著人們的眼球 ,讓更多的人來此一游 ,帶動著當地的旅游經濟 。
作者簡介:吳方華,臺州市教育作家協會會員,臨海市作家協會會員,臨海市網絡作家協會會員,杜橋文學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喜歡詩與遠方。作品散見于《臺州日報》、《今日臨海》、《今日椒江》、《括蒼》等報刊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