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巖頭沖楠竹香
作者|楊盛芳
巖頭沖連綿起伏的山山嶺嶺中,翠綠的的楠竹林顯得格外引人注目。踏著曲曲環環的山路,仰望重重疊疊的大山,聆聽叮叮咚咚的山泉,撫摸青皮光滑的楠竹,一種回歸大自然的心境油然而生,充滿了揮之不去的悠悠鄉愁。
遠望楠竹林,郁郁蔥蔥,伴著微風,竹枝在緩緩地搖曳,美到心醉;走進楠竹林,楠竹相間有序,互不礙著,且大都修直挺拔,直沖云霄;也有斜長的,卻格外顯得別有一番擔當。陽光透過竹葉,斑斑點點地灑在楠竹身上,滴落在地上。悠閑地穿梭于楠竹林,把鼻子貼近楠竹聞一聞,會聞到一股淡淡的清香。頓時內心仿佛沁人心脾般的舒暢,一切煩惱和不快早被拋到了九霄云外。
春天來了,萬物復蘇。幾聲春雷,震醒了楠竹林,竹筍才生黃犢角,巖頭沖人靠山吃山的好日子也到了,人們紛紛忙碌起來,扛上鋤頭,擔起楠竹編成的畚箕,走進楠竹林,一會的功夫就是滿滿的兩畚箕春筍。然后做成玉蘭片、筍干,靜候山外的商販如約而至。到了夏天,楠竹越長越高,竹葉青翠欲滴,一眼望去,宛如一片靜謐的海洋。秋天的楠竹林里,一部分枯黃了的老竹葉子隨風飄散,金黃金黃,鋪滿大地,連木屋的瓦背上也積起厚厚的一層,成為巖頭沖一道別樣風景。最能體現楠竹錚錚傲骨的自然是冬天,楠竹傲雪凌霜,竹林里一片銀裝素裹,美不勝收。紛紛揚揚的大雪將不甘屈服的楠竹壓彎了腰,低下了頭,但她始終不肯趴在地上。我想,也許她還不甘心就此倒下,那她在等待著什么呢?是不是恰如朱元璋的《詠竹》:“雪壓枝頭低,雖低不著泥。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
徜徉在巖頭沖的楠竹林里,道道彩虹相映于滴滴雨露,翠綠濃濃,多姿多彩;根根楠竹高聳入云,相接于藍天白云,以一種虛懷若谷的氣節,根植于崇山峻嶺之中。
巖頭沖的楠竹沒有百花鮮艷,但耿直謙遜的性格,卻勝過千萬個芬芳;她不與樅樹杉樹爭寵,但默默無聞節節向上的韌性,卻彰顯了永遠前行的力量;她沒有粗大的旁枝,卻凸顯了傲雪非寒的氣節。楠竹的綻綠,染遍山野;楠竹的謙虛,昭然于世,楠竹的清香,溢滿山川。楠竹永遠像一道虹,縈繞巖頭沖。
巖頭沖的楠竹和其他地方的竹子一樣,不但品格高尚,自強不息,還為鄉親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竹筍可以做成特產,竹條可以用來編織竹簍,竹葉可以用來入藥,竹子用處更大,堪比任何木材。大文豪東坡居士早有言:“食者竹筍,居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我愛巖頭沖楠竹的自凈自清,我更愛巖頭沖楠竹的自善自美。
對于我,巖頭沖的楠竹是一首刻骨銘心的童謠,是一曲百聽不厭的兒歌,是一種永不消失的鄉愁。
作者簡介:楊盛芳,湖南綏寧人氏,軍旅生涯,二十四載,選擇自主,抹去塵埃,回歸本來,不問西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