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存活于世上,有賴于各種需求。有些是生存的必須,有些和人的屬性相關,吃、喝、穿、用、愛與被愛,有物質的,也有情感的。不論哪種需要,都應恰到好處,過于充足的供給無異于毒藥,凡事都要有個度,說的都是一個道理。
衣食是生存的必須,吃飽穿暖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但就是這最基本的需要,也不可過于豐富。饑餓自然會死人,過于豐富了,疾病也會不期而至,現今糖尿病、肥胖病的泛濫就和吃的過多、營養太好有關,吃出來的疾病甚至比饑荒帶給人類的危害都要面廣、損害大。俗語說:要想小兒安,忍得三分饑與寒,在育兒方面是如此,推之成人也是一樣。養生有訣竅,三餐要記牢,營養當適可,欠點比過好。明白這個道理就懂得了病從口入的真諦,留有余地是做事事做人,更是生活。
現今物質生活是越來越豐富了,也越來越方便,是好事,同時也造就了懶惰和多數人動手能力的降低,能工巧匠的也是今非昔比。這個看法也許失之偏頗,但從批判現實的角度分析也有其一定的道理。這里表明的觀點,強調的是高質量的物質生活和需求之間的關系,濫與多都不是好事。滿足基本需求,推陳出新,不斷淘汰舊的、不實用的東西,從紛雜、泛濫的無用之物中解放出來,才會耳目常新、生活有序,否則就會被物質的垃圾阻礙、埋沒,就會束縛住手腳。要懂得無用就是垃圾的道理,實用才是硬道理,除此都是負擔。
就滿足個人生存條件而言,錢財的多與寡和對物質的需求是一樣的,過與不足都是人生的悲哀,就如林清玄描述的那個收藏家,過度收藏的古董,會使人仿佛置身在垃圾堆中。貧窮會造成生活的不便,所謂三文錢難倒英雄漢,而過度的貪欲則會造成人性的泯滅。人生重要的是幸福,是充實,是獲得,是思想,和擁有錢財的多寡無關。錢財的少量缺乏則會激發向上的、奮斗的力量,獲取的過程、努力的過程自有其難以替代的充實感,達成目的則會成就快樂。人活著沒有錢用是凄慘的,人死了留下大量的錢財則是無知。不要想著怎樣掙得百萬家產留于后代,自古富不過三代,家產越多后代越無能的比比皆是,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牛馬。貪欲是無法滿足的,欲壑是難以填平的,對金錢的過度追求只會造就貪婪、腐敗和人格的喪失。
情感是人類生活的需要,愛情、親情、友情都是人類感情的表征和特性,也是世上最為美好的東西,是人類生存的食糧,是區別于禽獸的根本,缺乏就會產生人格的扭曲和導致犯罪,過于泛濫或專注也都不是好事。
情愛的專一和持之以恒是人類的特性,是現代社會制度的要求,也是大眾認可的觀念,朝三暮四、水性楊花說的都是感情太隨便的人,都是遭人唾棄的,為人所不齒,反之那些堅貞、蕩氣回腸的愛情則自古為人類所歌頌、傳唱。愛是奉獻而不是占有,愛要熱烈但不能毫無原則,愛是相互的而不能單相思,愛要彼此尊重和保持一定的距離。太強的占有欲和索求,會讓愛變得恐怖,過分的關心有時也是枷鎖。
至于親情,最無私的莫過于父母對子女的愛,舔犢之情是繁衍之道,人類也不能例外。缺少父愛、母愛的人生是可悲的人生,但過分的溺愛則是會害了下一代,過猶不及,要關愛而不要溺愛,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學會在跌倒后自己爬起來,讓孩子經風雨見世面,培養孩子做事和克服困難的能力,這是做父母必須明了的責任。
交友是人的社會屬性之一,是生活和工作的必需,相互助力方便彼此,相互扶持大事可成。做人要懂得交際和交友,過于孤僻就是病態。但做人做事要有原則,不能被哥們義氣蒙蔽。幫助朋友不僅不能危害他人,更不能危害社會,要知輕重懂進退,要看品德講取舍。不能為了友誼而損害社會利益,這就是分寸和尺度。
凡事過都不如不及,保持中庸是為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