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來到這個世界,“除以受苦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沒有什么目的可言”。在蕓蕓眾生的必然命運中,不幸是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常態,一時的幸福、享樂和舒心,換來的是更多時間里的辛苦、煩惱和受難,滿足是一時的自我感覺,悲苦是人生的必然命運,誰也逃脫不了這個必然的結局。
生老病死是無奈的自然規律,離去是人生的最后歸宿,面對這個無奈,任誰也只有感嘆傷悲,留戀和堅持的最終結局必然是逝去,傷心與哀求換不來健康和長壽,長生不老只是一個古老的神話,衰老和離去是人生的必然結局。
生存也同樣無多少快樂可言,在眾生為生存所做的各種努力中,辛勤的汗水是勞作的表象,悲苦是廣泛存在的本質,從來就沒有多少愉悅和快樂。各種困難、煩惱,伴隨著肌肉的疲累,得到的只是可憐的生存物質,這個過程并沒有多少快樂,收獲和財富只是安慰肉體的謊言,到頭來都是虛空。在大山和草原上放牧,并不是悠閑、自由,孤獨和辛苦一直都在跟隨;老農黝黑的膚色和深深的皺紋,詮釋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終日在酷熱下勞作,疲倦和貧困相伴;靠工資吃飯的工人實際是機器的奴隸,單一的機械重復,高強度的體力付出,只是為了養家糊口而已;軍人被嚴格的紀律剝奪了大部分的自由,就沒有什么個人意志,只有嚴酷的訓練和體力透支;而辦公室白領者甚至商人,日日碌碌不知所為,搬東忙西堪比螻蟻,都是些無意義的瑣碎,爾虞我詐和勾心斗角就在其間發生;及于學者,為思索苦惱,絞盡腦汁無結果,費盡心血總枉然;無知的學子,無所事事的浪人,不為生存煩惱,可是要面對的是枯燥,是茫然,是不知所終。
比起辛勞來,思想更是悲苦的直接的原因。渾渾噩噩,不思不想,不做索本求源的傻事,不去想為什么,不做抉擇,不考慮地位、財富、權利的巨大差異和不公平,人生的悲苦也許會少些。但是有了智慧,有了思想,有了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地方,就有了不滿足和欲壑難平,所以煩惱和困惑就來了,所以就不幸和悲苦了。生來的不平等,現實的冰冷與殘酷,人相互之間的傷害,無妄之災的突發,及至對命運不公正的責怪,現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欲望和需求的難以滿足,對為什么的答案的求索,必然伴隨著無盡的苦惱,悲苦是必然的結局。
說到悲苦的本源,不能不提到情感和愛情。這原本是人賴以傳承的根本,是人類得以繁衍的根本,是快樂和幸福的源泉,也是最容易得到滿足的。但也正是這原罪,人生的很多悲劇多源于此。自私、利己、強求和獨占性,得不到或不滿足時的負面情緒,因為不能舍己——這和生存的基本需求相悖,因為無法共享——這違背了人的自然屬性,因為缺少寬容——這與所謂的原則、底線相關,所以有了欺詐、忤逆、背叛、犯罪,所以有了數不盡的煩惱,連生存都受到了威脅,相對于凄慘孤獨、心如刀割、一夜白發、哀傷心死,悲苦又都算不了什么了。
但人生也不是毫無價值可言,悲苦也自有其意義,苦難是人生的巨大財富!正是有了悲苦,很多的神跡才得以展現,很多的智慧才得以流傳。三大宗教的創始者正是有了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勇氣,自處悲苦之中,受盡凌辱、磨難、饑佞、困苦、背叛,甚至失去生命,得到的卻是千秋的膜拜和敬仰。圣賢和那些偉大的人們,無不受盡了悲苦的折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司馬遷受宮而有《史記》;貝多芬失聰創造了《命運交響曲》,無法說話和行動的史蒂芬•霍金在輪椅上寫出了《時間簡史》,科學奇才尼古拉•特斯拉留有無數造福人類的發明,結局是孤獨、貧困、被誤解和被遺忘。偉人們受盡了悲苦與磨難,但留下的卻是人類世代相傳的巨大財富。
悲苦是人生的必然,坦然面對,靜心淡之,了然自己的使命,發奮,自強,只要努力,所有的苦難都是食糧!留下自己的思想,所有的悲苦也就有了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