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橋是個典型的袖珍“衣食小城”,眼下它仍然當之無愧。但對上一輩的、再上一輩的人而言,它總少了點滋味,因為他們懷念的是肉聯廠和布廠,特別是金子一般的黃橋紡織時代。
紡織業在黃橋,從工業化變革以來一路高歌猛進,在那些不同的年代里,一直都是小鎮的支柱產業。小鎮幾乎三分之一的人都在紡織業工作。在當時,能夠進入布廠上班可是件很讓人羨慕的事情。那時的布廠,工資雖然不高,但福利非常的好。生病了,只要拿著醫療單去醫院劃賬就行,自己完全不用付費;過年了,廠里分發的年貨,多到自己都不需要再買;家里蓋的鴨絨被、穿的鴨絨滑雪衫、用的鍋碗瓢盆、甚至是住的房子,都是廠里發的。整個廠里大家彼此之間沒有攀比性,沒有競爭性,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當時的生活:安逸。
就是幫人介紹對象,介紹人的第一個反應都是興奮地說:“這孩子是布廠的!”那門檻就自然低不下來。布廠下班的人潮和去接送人群的人流匯集,天天像趕集。黃橋的小伙子要想找對象就往布廠跑,在廠門口看美女如云,好運當頭的話說不定就有天賜良緣。當然他們不是枯燥無味地等人,那時候布廠活動多著呢,打籃球、演節目、廠浴室洗澡、廠食堂吃飯,哪樣都可以和布廠搭上點關系。從幼兒園到紡織班,從黑板報到醫務室,會議室就像電影院,布廠哪里都有小鎮帝國的風貌。外地來學習參觀的絡繹不絕,牛仔布系列更是給小鎮帶來了清新的時尚之風。布廠宿舍里面年輕人似乎永遠都在引吭高歌,集郵的還在全國集出了名氣。我們早就習慣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傾聽紡織機“篤篤”的響聲,沒有它還就難以入眠呢。
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紡織業的光環開始慢慢暗淡了。那時紡織業進入了一個嚴重瓶頸期。曾經輝煌先進的機器、技術,已經變得陳舊、落后。資本投入無法收回,虧損---追加投資---再虧損,是當時難以克服的惡性循環。在一陣追加投資失敗之后,布廠開始減員、停產,然后就是賣地,最后關廠倒閉。
一個帝國緩慢倒下,給小鎮帶來的震動是巨大的。工人們歷經社會動蕩,上有老下有小,沒有其他的生存技能。他們突然被“放逐”了,進入市場經濟,他們恐懼、迷茫、不知所措。習慣了安逸生活的工人們,不知道前面等待他們的是什么,而后面的路已經斷了,恐懼和忐忑、茫然充滿了他們的心。
當大家開始下崗時,一下都慌了。他們以前從來沒想過要走出門自己找工作,但那卻是真真切切的渴望。這種渴望是發自內心的、最原始的,是要吃飯、要養家糊口,家里夫妻若同時下崗,那是真的要揭不開鍋了。于是他們或者開店謀生尋門路,或者去江南去浙江找機會,有的還就找到了外地的紡織公司,發揮了自己的技術特長,游刃有余,工資日益見漲。對此他們只能說,外面的世界很無奈,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
痛定思痛,依然是一種心酸。國家有陣痛,小鎮有陣痛,咱老百姓也有陣痛。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下崗轉崗,它改變了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回味已經過去的15年,可以稱作“痛并快樂著”。布廠給我們一輩子留下的難忘印記,叫做吃苦耐勞,這是我們一輩子的財富。然而去社會闖蕩得再好,也難忘青春年華金子般的紡織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