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 實磊
我在美國客居期間,女兒陪我參觀聯合國大廈,碰巧遇到一位在大廈工作的中國老鄉,聽說我是河南南陽人,對我們特別熱情,熱情的稱我為"南陽星"。一開始我想是因為我名字里有星字,開個玩笑吧,其實不然。他向我們解釋,南陽有位世界公認的"科圣"張衡,漢朝時發明地動儀、渾天儀,國際有關組織將編號"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將編號"9092"的小行星命名為"南陽星",將月球背面的環形山命名為"張衡山"。聽他一說,我自豪感油然而生!南陽作為一座地級城市,在浩瀚的宇宙星河,已經擁有了命名"兩星一山"的至高殊榮,焉能不自豪嗎?但這份光榮來自漢代的張衡,不由得從心里對他生出無限的崇敬!
前兩天回老家南陽消夏,特約老同學一起去拜謁張衡墓和張衡博物館,對已故偉人表示敬意,并作更全面的了解。 我們驅車50多里地來到石橋鎮,鎮上的老幼皆知張衡,并以張衡為榮耀。張衡博物館和張衡墓都建在小石橋村子里,村里的百姓們愿世世代代守護著這位偉人。有位老者一直引領我們到博物舘門口。并主動介紹說,張家漢朝時是石橋的大戶,他爺爺張堪,自小就聰明異常,是個神童。劉秀當朝廷時,任命他爺爺當四川的太守,四川是富庶地方,他爺爺是好官,不貪不占,還教當地百姓種植玉米和小麥,把石橋的種地技術都傳給四川百姓。四川百姓編歌謠唱他爺爺:"張君為政,其樂無窮。"后升官調走時,一輛破牛車,一卷鋪蓋卷,廉潔為公,愛民如子。
我說:"老先生,您只說張衡他爺爺,說說張衡本人吧。"他說:"中,中,張衡比他爺爺還能吶。"張衡小時候,學習特別用功,從小就會寫文章。他16歲離開家鄉,外出游學,自學五經、貫通六藝,還特別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制造,他當時制造的地動儀和渾天儀,外國都沒有。說話間,我們來到博物館。老先生自覺退場啦,說:"你們自己進去看吧,里面寫的比我說的全。"我連聲說:"謝謝!" 在博物館里,我仔細看了張衡的地動儀和渾天儀模型,為張衡當時的精美設計嘆為觀止。
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衡發明了地動儀,用精銅制作,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徬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它有8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每條龍的下方有一只蟾蜍與其相對應,任何一方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銅珠就會落入蟾蜍之口。地動儀制成后,經過實驗,符合如神。 此外,張衡還制造了機械日歷渾天儀,自動日歷瑞輪莢,雙輪獨轅指南車,計里鼓車,獨飛木雕等等。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渾天儀是世界上的第一臺。他是世界科學界公認的"科圣"。
在博物館參觀瀏覽中,我思考著另外一個問題。張衡不愿做官,但朝廷知道了他的才學非讓他做官。公元111年(永初五年),漢安帝公車特征他進京,拜為郎中,再升任太史令。在此期間他研究陰陽、天文歷法、制作地動儀、渾天儀等等。任此職前后達14年之久,他的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完成。有的重大科研項目不是一已之力可以完成的,更需要朝廷的大力協調支持才能完成。據此推斷當時漢安帝在支持張衡科技研究項目上是功不可沒的。朝廷中的朝臣們也會有不少大力支持的。史書記載有位大將軍鄧騭就很欣賞張衡的才華,并大力支持張衡的科研事業。政治和科研只有和諧并存、社會才能夠快速發展。
張衡是個全才,他的文章寫得好,他的繪畫藝術也出類拔萃。他是公元一、二世紀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他的科學貢獻被世界公認,他的詩文繪畫作品在當時也是頂峰之作,對后世文章大家都有影響。他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32篇,其中天文學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他的文學作品《兩京賦》站在皇朝危亡的高度大聲疾呼,無論是文學性和思想性都超過班固的《兩都賦》。張衡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文化史中實屬罕見。 任何偉人的成長和成就都離不開政治環境和人文環境。漢光武帝劉秀和漢安帝時代的政治清明造就了張衡,我認為這種說法沒有錯。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位資深名人批評現在有些名校價值導向錯誤的文章,我完全同意他的觀點。一是官本位導向,以培養多少當官的為目標。二是崇富導向。宣傳培養出多少會賺錢的富豪為榮。據說有位大學教授對畢業學生公開說,工作五年后賺不到5000萬元,就別回來見我。這還是大學教授嗎?簡直是銅臭味兒十足的商人。張衡有言:"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大學應當出大儒,出大科學家。這觀點未必全面,但作為教育導向我認為完全正確。如果按"向官崇富"的導向培養學生只能培養出大批的勢利小人,這是毀壞國家未來的錯誤導向。
在張衡的墓碑前,我點燃三柱高香,并向這位偉人三躹躬!我突然想起了法國思想家圣西門《寓言》中的一段話:"假若法國突然失去50個優秀的科學家、軍事家、民用工程師和手工業勞動者,法國馬上會變成一具沒有靈魂的僵尸,因為他們是對社會最有用處的人。”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有了先進的科技,社會才會生動活潑、快速發展。愿我們的社會機制和大學院校,多多培養和造就千千萬萬個新時代“張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