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嚴金山,男 筆名 緣晨。籍貫,浙江桐鄉。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愛好文學,曾發表《太陽還未醒來時》《孫女第一張獎狀的背后》《無名英雄》《第一交公糧》《你清貧卻很富有》《修草房》等多篇。
繼8月9日《嘉興日報》發表了《方姐帶我們看5 G》后,9月18日方姐又帶領我們看上海。那天,秋意沿著蹊徑從四面八方圍攏來,把人包裏在桂花的香里。方姐(退休老黨員支部書記)帶領我們這幫總想用自己的余熱去溫暖別人的心的老頑童,參觀了上海一大會址,上海城隍廟商城和上海中心大廈。整個行程我總覺得像是過了個豐收節。
一天下來,我因為身體不怎么樣所以顯得有些疲倦。回來的大巴上,方姐便溫馨地幫我放下了座椅的靠背,讓我瞇一會兒。平坦的高速路面和大巴車輪相吻著,發出均勻而舒適的喘息聲,“呼呼,呼――”。我感覺這車跑得好溫柔,好人性。
本應在這樣富有柔情的氛圍里好好歇息,盡快恢復體能,可腦海里偏偏無緣無故地跑出兩個字來糾纏著我。一是難字,“難”常用的有兩種讀音,nán和nàn,由“又”和“隹”構成了形體。如果把兩者的意思合起來我理解為又遇到高峻的山,或前方有難(nàn)。難,在弱者面前,能使人怯步;在勇者面前,能喚人奮斗。二是雄字,“雄”字由“厷”和“隹”構成,和“難”字模樣相像,猶如兄弟。厷乃肱也,和“隹”字合起來,我一廂情愿地解釋曰:憑自己的力量成為高峻的山。
這兩個字好像和今天的上海之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胡亂地想。1921年上海市黃陂南路374號,一間十八平方米的客廳里誕生的新生命,是在中華民族遭遇蹂躪,國難重重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繼而屹立世界之巔的。
英雄因困難而生,困難中,有人不但自己成了高峻的山,還培育了高原。
方姐選定了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自然讓我們想起“九、一八事件”,日本鬼子得寸進尺,企圖將我國的版圖劃歸己有。國難再一次讓百千萬億百姓為民族復興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在中國大地上豎起了一座屬于自己的豐碑。
我敬畏漢字,敬畏她的博大精深,敬畏她的預知靈感。她能預測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或者知曉“難”“雄”之間的邏輯關系。否則,怎么“難”和“雄”會發生如此多的巧合。我更敬畏我們的先輩,我們的民族智慧和精神。
中午,方姐領著我們去城隍廟商城南翔饅頭店吃小籠包子,一走進店門就被這里數量眾多的食客所驚呆。“排長隊需要足夠的耐心”一個人說。“靜得下心,站得住腳,需要的是毅力”另一個人說。“可以預知這里的小籠包與眾不同”我也插了一句。
好在我們事先有約,所以能夠在人山人海中找到一絲縫隙,贏得一個珍貴的座位。與小籠包子相配的各種點心陸續上桌后,我們邊吃邊議論。我們不是美食家,所以嘗不出什么品牌的味道,但我們知道,在城隍廟這樣的美食王國里能夠爭得如此天下,不能不說其“厲害”了。
客廳的音響里正好在播放蔣大為的《牡丹之歌》“眾香國里最壯觀……你曾歷盡貧寒”。我想南翔饅頭店的小籠包子也應該經歷過痛苦,也許“壯觀”與“貧寒”有一定的因果關系。
吃飽喝足后,正午的太陽將我們帶到了浦東上海中心大廈。在那里,我們看到了世界第二中國第一的高樓。抬頭看,蔚藍的天空高得出奇,仿佛要離我們遠去,去尋求更高的境界。大廈似乎是一個東方巨人,一手挽著悠然的白云,一手摟著喧鬧的城市,情感傾注于朗潤的藍天、迷戀于秋陽的大地。
站在22樓,窗外金秋時節,十里外灘,浦江兩岸,廣廈林立,流光溢彩;窗內則是綠樹掩映下的健身房、電子書柜、休閑沙發、心愿墻、引領墻。這里就是陸家嘴金領驛站。
面對數字龐大的非公有金融企業,外資金融企業。我不禁擔憂起來,怎樣才能凝聚人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驛站的講解員說:“經歷告訴我們,辦法比困難多”。是的,“交流 服務 凝聚 引領”絕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憑空能夠想得出來的。
車廂里,清爽的笑意在漫延,偶爾溢出窗外,有的還撞到了車篷跌落在椅背上。頑童們覺得今天的上海之行受益匪淺,是人情,是視野,是社會?也許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