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的秋天來得晚,去得也晚,已至“大雪”節氣,秋色仍將退未退。為了趕一場視覺盛宴,趁秋色還在,趁秋陽高照,周末又去了九溪十八澗。不負偏愛,不負期待。
九溪十八澗,春天來過。那時,滿目蒼翠,溪水汩汩,不時有溪水流淌在眼前。今日再去,樹樹秋意,淺溪石出,滿是深秋的況味,少了水,多了色。怪不得人們常說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春有春的味道,秋有秋的韻味。
深秋草色枯黃,繁花落盡,唯楓樹獨領風騷。紅的紅,黃的黃,色彩繽紛又千姿百態,引來人們紛紛駐足留戀。尤其是溪水旁的楓樹,倒映入水,分外妖嬈。一陣風吹過,在眼前輕搖曼舞,一葉葉隨風飄散,靜靜地落下,落到了石頭上、浮在了水面上,點綴了一池秋水,就像一場夢幻,醉了深秋,醉了游人。
我不由想起了日本的櫻花祭,很多文章都曾描寫到它,當漫天落櫻飛舞時,日本人喜歡在樹下吟詩作畫,或追逐嬉戲,或談情說愛。我想,眼前賞秋的場景或許與日本的櫻花祭有那么一點點相似,人們追著秋的繽紛,在樹下攝影留念,或感懷落葉流水終將去,無邊落木蕭蕭下。
沿著溪流往上走,行走在色彩斑斕的秋色里,邊走邊欣賞,不知不覺又來到了龍井村264號。春天,我們曾在這個小院喝茶品茗。
深秋,已過了龍井人最忙碌的季節,現在慢慢空閑下來。上次招待我們的女主人不在,炒茶的老父親也不在,院子里就她老母親在,那是一位面容慈祥的上海老知青。看到上海老阿姨,我主動和她打招呼,她熱情地請我們在庭院里坐坐,秋日午后的陽光正暖,于是我們就在庭院里歇腳聊天喝茶。
老阿姨很健談,跟我們聊起她年輕時的艱苦,風華正茂的年紀就從大上海去了黑龍江建設兵團,冰天雪地里開渠勞作,后來又輾轉到了龍井村,至此安家入戶,嘗盡了生活的艱辛。我趕緊接茬安慰她:現在改革開放,龍井人守著金字招牌,日子越過越好了,過上了上海老人羨慕不已的生活,有綠水青山相伴,有自家寬敞的小洋樓……。老阿姨頻頻點頭,臉上浮現著滿足的微笑。
閑聊中,我們又談到了龍井茶品牌的保護。她告訴我們,她常跟孩子們說,不要浮躁,要一門心思守好龍井茶。那是乾隆爺留下的好口碑,守好它就足夠了。說到這里,老阿姨歇了歇又說:喝茶是有門道的,現在市面上龍井茶魚目混珠,一般人很難辨別,只有愛品會品的人才懂。
她又耐心地教我們如何辨形、聞香、看色、品味識茶。先看形,純手工龍井相對芽葉飽滿,機器茶外形扁平挺直;看色,手工茶色相對深暗,機器茶顏色較光亮;聞香,手工茶有一股馥郁清香,機器茶就遜色多了;品味,一杯手工茶水呡一口回味甘爽,又耐泡,而機械茶滋味相對淡,所以手工明前茶尤為珍品。
同樣兩把茶葉,哪個是龍井茶,哪個是手工,哪個又是明前茶,她一看就知道,就像看人的臉,盡管都漂亮,但仔細看,品味不同,一個只有浮華的脂粉氣,一個卻有內在的高雅氣韻。最后老阿姨不忘告訴我們,喝茶好,養心靜心不浮躁。
談話間,我也在細細觀察老阿姨。她氣質不凡,宛如回味無窮的龍井茶,這大概就是人們所說的內涵吧。想必與從小受的教育、環境和見識是分不開的。
離開時,老阿姨邀我們明年開春再來。我告訴她待到明年龍井新茶上市時,一定再來九溪賞美景,品天下第一茶。
